把酒问月

2018-09-01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难定。题下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全诗从停杯问月写起,抒写明月美好永恒,感慨人生短倏,申言明月美酒乃人世间赏心乐事,极言人生当及时行乐,不负明月美酒。全诗以“酒”“月”两字起兴,以“问”字贯串,诗思纵横宇宙天地、古往今来,引出人生思考,深蕴哲理。句式回环,音节谐美,尤显太白“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之特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尤脍炙人口,极回文句法之美,奇情异想,后人多摹写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 bǎ jiǔ wèn yuè 》 
    《 把 酒  问  月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qīnɡ tiān yǒu yuè lái jǐ shí , wǒ jīn tínɡ bēi yí wèn zhī : 
    青   天   有  月  来  几 时  , 我 今  停   杯  一 问  之  : 
    rén pān mínɡ yuè bù kě dé , yuè xínɡ què yǔ rén xiānɡ suí ? 
    人  攀  明   月  不 可 得 , 月  行   却  与 人  相    随  ? 
    jiǎo rú fēi jìnɡ lín dān què , lǜ yān miè jìn qīnɡ huī fā ? 
    皎   如 飞  镜   临  丹  阙  , 绿 烟  灭  尽  清   辉  发 ? 
    dàn jiàn xiāo cónɡ hǎi shànɡ lái , nínɡ zhī xiǎo xiànɡ yún jiān méi ? 
    但  见   宵   从   海  上    来  , 宁   知  晓   向    云  间   没  ? 
    bái tù dǎo yào qiū fù chūn , chánɡ é  ɡū qī yǔ shuí lín ? 
    白  兔 捣  药  秋  复 春   , 嫦    娥 孤 栖 与 谁   邻  ? 
    jīn rén bú jiàn ɡǔ shí yuè , jīn yuè cénɡ jīnɡ zhào ɡǔ rén 。 
    今  人  不 见   古 时  月  , 今  月  曾   经   照   古 人  。 
    ɡǔ rén jīn rén ruò liú shuǐ , ɡònɡ kàn mínɡ yuè jiē rú cǐ 。 
    古 人  今  人  若  流  水   , 共   看  明   月  皆  如 此 。 
    wéi yuàn dānɡ ɡē duì jiǔ shí , yuè ɡuānɡ chánɡ zhào jīn zūn lǐ 。 
    唯  愿   当   歌 对  酒  时  , 月  光    长    照   金  樽  里 。 
     
  •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
    天上有月亮的历史有多长了?我现在放下酒杯来问一问它。
    明月高 高挂在天上,人们想攀登又不可能;
    但不管走到哪里,月亮却又始终伴随 着我们,不离不弃。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
    遮蔽月亮 的云雾消散殆尽,清凉的月光尽情挥洒。
    我们只是看到月亮每晚从海上 升起,难道不知它清晨便隐没在白云之中了?
    月宫之中,白兔在年复一 年地捣药,嫦娥仙子孤独地生活,又有谁与她做伴?
    现在的人看不到古 时候的月亮,但现在的月亮也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
    古人和今人仿佛流 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
    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 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
     
  • 【注释】

    停杯:放下酒杯。一:助词,表强调语气。皎:形容月色洁白光明。

    丹 阙(què):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清辉:清亮 的月光。但见:只看到。宵:夜晚。

    宁(nìng)知:怎知。

    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它拿着玉杵,跪地捣长生不老之药。嫦娥:

    后羿(yì)射日为民除害,得到 王母娘娘所赐长生不老药,嫦娥一个人偷偷吃掉,便飞向月宫,孤独地居 住在那里。

    栖(qī):居住。邻:相邻,陪伴。当歌对酒:一遍喝酒一边唱 歌。金樽(zūn):金制的杯子。
     
  •  
    问月妙矣,“今予问之”尤妙。(钟评)
     
    (“今人”二句)二句儿童皆诵之,然其言自是不朽。(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于古今为创调。必以此为质,然后得施其裁制。供奉特地显出稿本,遂觉直尔孤行,不知独参汤,原为诸补中方药之本也。辛幼安、唐子畏未许得与此旨。(王夫之《唐诗评选》)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在诗题下自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本篇是应老友之请而写的。“问月”,适见诗人奇想谲思,亦见其对宇宙、人生的大惑求解的思考,诗情哲    兼具,语言意境并佳。
     
            月亮和太阳是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日有阴晴,而月却更有圆缺;日光芒万丈,而月却清幽静谧,因而月不仅有诱人逼视的魅力,且有促人遐想的张力。古人咏月之作甚多,李白与月更多缘分。在李白众多涉月诗篇中,这首《把酒问月》却大展奇姿,隽永耐赏。
     
              诗中问月共提出了四个问题: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不是问今夜的月什么时候出来的,而是问青天之上什么时候就有了月亮。这一问就把人引进了探索宇宙之谜的迷宫,同时将人思绪的触角延伸到远古的时代。诗人没有答,不可能答,也没必要答,目的只在于激起人的思考,且可以意会到青天有月无法计其时。劈头这一问,使人神思飞腾,翱翔于碧海青天。二问既然“人攀明月不可得”,为什么“月行却与人相随”?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愿望和想象,事实上人攀明月不可得。人不能上月,月却不离人,月为什么对人如此多情,长随不舍?诗人继前一问再一问,使人对月的神秘感、奇妙感中还掺入了亲切感。三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晚上月出东方,哪里知道它早晨消失在西天的云彩间呢?从月的出没引出关于月如何运行的思考。四问传说中白兔年年为何捣药,孤栖月宫的嫦娥如何打发清冷的日子,由月的来源、运行,进而探及月上的情况。
     
            以上四问,是诗人困惑于月亮的神奇、美妙,可亲不可得,可爱不可知,而提出的思考,缘此导出对人生哲理的探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月,今人古人已非一代人。今人不见古时月,同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同样照今人。古月今月恒常在,古人今人永更迭。诗人以回环错综之文写出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理。那么如何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在当时只能得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行乐须及时的答案。李白在很多诗篇中都流露了这种观点。如果我们从李白所提示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客观之理出发,而使有限的生命得到充实,使之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与光采,丰富无限的人类事业,那古人今人若流水,不断更迭,也不断积累,今后的人看古人,岂不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首诗起得突兀峥嵘,结得首尾呼应,中间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回环往返,峰回路转之后戛然而出关于古人今人、古月今月的四句,精采百倍。虽然诗人关于人生的理解使诗煞尾显得疲软,可是具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读者,却可能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绪,将有限的生命贡献于无限的事业。
     
     
  •         这是一首熔激情、哲理、想象于一炉的咏月抒怀诗。题下原注: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看似不经意而写,实则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月是无感知的自然之物,而作者偏要一本正经地遵故人之命把酒相问,未及开篇,即感觉到他的飘逸浪漫和风流自赏的风致。
     
         首二句以倒装的语序,以问摄起全篇,气势非凡。“青天有月”,古来人人知晓,但“来几时”就不那么简单。作者抓住这难解的宇宙之谜,以神往与迷惑交织的神态劈头一问;而当这一问和“停杯”的动作连成一体时,一个手持杯酒仰天问月,潇洒超脱之中更有几分豪气的诗人自我形象便呼之欲出。

         接着二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和回文式的句法描绘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明月形象。月在中天,近之不得,似乎冷峻无情,但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似乎又热情无比。这样亦远亦近,若即若离,完全建立在感觉之上的人月关系,是许多人都曾感到的,但经李白轻轻道出,便觉诗味醇厚,颇耐咀嚼。

        五、六句描写月色之美,“绿烟灭尽”尤富点染之功。

        七、八句用“但见”和“宁知”相呼应,传达出诗人对明月循环不已的惊奇,为下面的浮想联翩作了铺垫。

       九、十句假借对月中的捣药白兔和仙女嫦娥寂寞生活的关切,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十一、十二句又把对宇宙的遐想引发到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造语备极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接下二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促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化用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意,归结到及时行乐上来。“月光长照金樽里”一句,形象鲜明独特,意味深长隽永,既照应开篇的“停杯”以及题目的“把酒”,又是全诗中心思想的形象概括。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在塑造崇高、永恒、神秘的明月形象的同时,又通过人月关系的对应,使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形象闪现于字里行间。在艺术手法上,则回环错落,浑成自然,抑扬顿挫,脉络贯通,是融哲理于激情的浪漫主义佳作。
  •  
           古往今来,有过多少吟咏明月的佳篇美制,但有哪一篇能超过这首《把酒问月》?就太白本人而言,他歌吟明月的诗可谓多也,此作当属首篇,它充分表现了中国迄今数千年间才华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飘逸、洒脱、奔放、奇丽、驰骋自如的独特风格。
     
             诗人首先从纵深的时间角度来询问——诗题中的一个“问”字就把歌吟的对象人格化、亲切化,使明月成为一个瞩望诗人的、既陌生又熟悉、既遥远又亲近、既冷峻又热情的生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首二句诗是为突出问句的倒装句:苍苍青天,悠悠万世,明月呵,你是从何时起来到这青天之上照临人寰的呀!这是诗人受了屈原《天问》的启发或影响。“我今停杯一问之”,既以“问”字扣题,又托出了问月的规定情境:诗人此刻正在月下饮酒,他翘首仰望明月,不觉把快举到唇边的酒杯在胸前停了下来,发生这般劈空而至的妙问奇想。接着诗人就从“人”与“月”角度发出歌吟,这是诗人在停杯问月之际,于朦胧醉意中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与明月之间的距离而发出的: “人攀明月不可得”,诚然如此,虽然诗人也曾倾吐过“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兴,但那只是“欲”——“想”而已,而“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是我的好朋友”,这“月行却与人相随”都是人人在孩提的时候就有的感觉,诗人确切地将这一人性普遍的共感捕捉入诗,因而读者无不感到亲切,共鸣无间。
     
            接下来“皎如飞镜临丹阙”四句是从空间宇宙的角度来描写明月:皎洁的明月如圆圆的明镜高悬碧空,辉耀着殿宇宫阙,一个“飞”字从动态中写出月移中天的气势,“绿烟天尽清辉发”则细腻地写出明月初升之际月移影动光线色彩的变化,“绿烟”这一感觉非常人所能捕捉,与前句末二字之“丹阙”相映衬,色调何等鲜明瑰丽。“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以曹孟德《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概,写出月升月落在宇宙中的回环:入夜从海上冉冉而生,徐徐而来;凌晓向云间渐渐隐没,悄悄而去。描写真切细腻。
     
             然后,诗人又从月亮本身——从“内部”的角度加以问月,这里拈用了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白兔捣药”与“嫦娥奔月”,“嫦娥孤栖与谁邻”一句问得极好,好像诗人设身处地想到了孤寂的嫦娥在“高处不胜寒”的广寒宫中所过的年年复年年的凄凉岁月。
     
           最脍炙人口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为此”四句是从古今时间更替的角度进行描写的,通过“今人”与“古月”、“今月”与“古人”的巧妙措词与跨时空连接,把明月与人生沧桑和岁月的无情流逝联系起来,寄托了时间长河永恒而人生却倏忽短暂的喟叹。接着,他把自己的时代苦闷消融于暂时的精神的沉醉: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当然不能归结成个人性格的脆弱,根本原因还是时代的局限、历史的制约以及社会藩篱的羁绊。
     
              总之,李白的这首著名诗篇之所以独占鳌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以最活跃的形象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道出了人人都曾有过却未能言传的共感。李白所写的明月毋宁是他的魂,他的神,他的美的化身,心的关爱,或者说,就是他自身的对象化,月的形象与他的精神无间契合,因而成就了这一绝世名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