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
诗词简介: 此诗疑作于开元十七、八年(729、730),时李白隐居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题一作《答俗人问》,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问》。诗中抒写隐栖山中的幽闲心情,语言流畅,意境飘逸。“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二句,淡中见浓,俗中见雅,近中见远,实为李白绝调。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 shān zhōnɡ wèn dá 》《 山 中 问 答 》.[ tánɡ ]. lǐ bái..[ 唐 ]. 李 白 .wèn yú hé yì qī bì shān , xiào ér bù dá xīn zì xián 。问 余 何 意 栖 碧 山 , 笑 而 不 答 心 自 闲 。táo huā liú shuǐ yǎo rán qù ,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 。桃 花 流 水 窅 然 去 , 别 有 天 地 非 人 间 。
- 《山中問答》.[唐].李白.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问余何意栖碧山,有人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我笑而不答心中感到安闲。桃花流水杳然去,桃花飘落随着流水远远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别有一番天地那不是人间。 - ①山中问答:此诗题又作《山中答俗人》,是李白隐居安陆碧山时所作。
②碧山:即青苍翠绿的山。
③杳然:深远貌。 - 〔评说〕李东阳《麓堂诗话》:“诗贵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不通姓氏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衔泥点涴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诗信手拈来,字字入化,无段落可寻,特可会其意,而不可拘其辞也。”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作于作者三十八岁到四十二岁之间,即还未被道士吴筠荐举出任之前。李白早从二十六岁始,即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过着漫游而兼求仕的生活。诗人想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终南捷径”,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以期青云直上。他曾自言“隐不绝俗”。此诗是他“酒隐安陆”时所作。诗借问答形式,写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的避尘远俗的闲情逸志。但在“闲适”中又有期待朝廷赏识的苦衷在。首两句一问一答,抒写内心的情志。此诗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应是“俗人”。首句中的“碧山”为“白兆山”,在今湖北安陆境内,李白曾隐居于此。此两句开门见山,紧扣题目,首句写“问”,次句即写“答”。“问”自然期望得到“答”,可诗人却“笑而不答心自闲”,以不答作答。这“心自闲”三字颇值得玩味,它隐含的意义就是对此闲适的生活,己心有所领会,但其妙处难以言表,故只能以笑作答。这句简单的答问,写得神情毕现,引人入胜;用笔轻描淡写,却意味深厚。“闲”字是此诗的“诗眼”,安闲的环境,悠闲的生活,闲适的情志,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追求的境界。结两句写山居生活的环境,是诗人“闲”的情志的依托,也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是不答之答。诗人不明说,只以写景作答,“桃花”句描写环境的幽美恬静,桃花随流水,悠然远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所描绘的这一幅画面,不仅明丽秀美,清新自然,而且充满着生机和诗情画意。这是作者隐居之处,碧山下有桃花岩,下有流水。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幽美的环境,如仙境一般,所以说“别有天地非人间”。它避开了一切人世嚣烦的尘俗,怎不令人流连忘返!这里隐含着愤世嫉俗的思想,但作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作者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遁乎此山(即白寿山,与碧山相近),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益茂,……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此诗很有帮助。作者对山居生活的赞美,即在表明自己“隐以待仕”的内心情志。所以不能把此诗仅看作为作者“超脱”思想的表现。此诗写得玲珑剔透,情趣盎然。言情真切,写景清新,淡泊闲雅的隐士与桃花流水的幽美环境融为一体,两相契合,物我同化。全诗出语自然,如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却字字入化,曲折婉转,别饶风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鹰转”……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李东阳《麓堂诗话》)此题妙在不浑厚。(钟评) 已答了,俗人卒不省得,妙!妙! (谭评)(钟惺、谭元春《诗归》此诗纯是化机。白作此诗,如世尊拈花;人读此诗,当如迦叶微笑。(徐增《说唐诗》卷十)
- “碧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安陆县志》卷二六引《湖广志》: “白兆山,一名碧山。山下有桃花岩,李白读书处。”这首诗写他住在山里,有人问他为什么住在山里,他笑而不答,内心自然安闲,并不扰乱。他注目看的是桃花在流水里远远地流去,这里另有一番境界,不同于人间。窅(yao)然,深远的样子。通过桃花流水,来写出别有天地来。
这首诗的特点,是写明“笑而不答”,其实是不答而答,即不是回答问话,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来作回答。像陶渊明《饮酒》之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说的“真意”也就是这里“何意”的“意”。说的“忘言”,也就是这里的“笑而不答”。并非“忘言”,是通过具体的“飞鸟相与还”来表达他的真意,即《归去来辞》里说的“鸟倦飞而知还”,正像他的厌倦官场生活而辞官归隐,通过“飞鸟相与还”引起感触,这就是所谓“真意”,虽说“忘言”而实际上还是通过“飞鸟相与还”的形象,来表达他辞官归隐的心情。
这里也一样,他虽“笑而不答”,还是通过形象来作了回答。他注目看着桃花随着流水远远流去,这里是别有天地,他喜爱这别有天地的隐居生活,不喜欢争名夺利的人间生活,这就回答了人家的问话。这样不答而答的写法,像王维《酬张少府》: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穷指穷则独善自身,通指达则兼济天下。穷指不得意而退隐,通指得意而出仕。问穷通理,即问是退隐好还是出仕好,王维没有回答,却说: “渔歌入浦深。”唱着渔歌,用行动来回答,即用退隐的行动来回答他的问话,自己是愿意退隐的。 -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七言绝句。全诗仅短短四句,却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叙述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展开的,而描写和议论则是对问题的侧面回答,这样看来,诗题中的“问答”二字,乃是构成诗作情节的基本脉络。
首句提出问题,次句却“笑而不答”。一个“笑”字,贴切传神,将诗人有意不作正面回答、只是表露出一种独得其中奥妙的神态呈现出来,从而造成悬念,逗人情思,引人遐想。
“桃花流水窅然去”,转写山中景色。桃花纷纷扬扬,飘落水面,又随流水无声无息地窅然而去,一切都来得那样自然,那样静寂,而又充满了生机和乐趣。面对这样的天然美景,得失俱忘,荣辱全消,诗人怎能不“心自闲”呢?一个“闲”字,活画出了诗人淡远超然的心境,当此之际,他几乎与自然融成了一体,哪有心思去作回答呢?
“别有天地非人间”,紧承上文,以议论作结。先曰“别有天地”,继曰“非人间”,以肯定和否定的双重语气加强文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无限向往的心情和酷爱自由的性格;同时,“天地”与“人间”并列出现,又含有比较的意味,此一天地既然如此雅洁、宁静,则人世之间究竟如何便可想而知了,更进一步,诗人“何意栖碧山”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首诗不为篇幅所限,以独特的构思,使得诗情曲折变幻,虚实相生,读来又不觉斧凿之痕,极自然流畅之致,确实达到了语淡而情浓,言近而意远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