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东鲁二稚子

2018-09-11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亲切真挚的寄赠诗,诗题下原有注,“在金陵作”,是诗人游金陵 (今江苏南京) 时所写。寄赠的对象是他远在东鲁(今山东济宁) 的两个孩子。这是诗人发妻许氏夫人所生的一儿一女。其时,许氏已逝,他们失去了母爱;诗人远游,又难得父爱,这一对小姊弟的处境简直与孤儿相近,确实值得同情,应该爱抚。诗人离家远游并非不关心孩子,而是事出有因。天宝四年(744),他离开了玄宗皇帝,离开了朝廷和长安,胸怀傲岸之气,高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始了追求自由、理想境界的漫游。足迹遍大江南北,历时十一年,至安史之乱暴发而结束。离京如逃脱牢笼,漫游也并不快意。骨肉亲情时时牵着诗人。这首诗写身在江南却心怀东鲁,系念稚子,正体现了深深的父爱。
 
       情真意切是这首诗抒情的最大特点。沈德潜评论此诗时说:“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唐诗别裁》 卷二) 非常中肯。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 《 jì dōnɡ lǔ èr zhì zǐ 》 
    《 寄 东   鲁 二 稚  子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wú dì sānɡ yè lǜ , wú cán yǐ sān mián 。 
    吴 地 桑   叶 绿 , 吴 蚕  已 三  眠   。 
    wǒ jiā jì dōnɡ lǔ , shuí zhǒnɡ ɡuī yīn tián 。 
    我 家  寄 东   鲁 , 谁   种    龟  阴  田   。 
    chūn shì yǐ bù jí , jiānɡ xínɡ fù mánɡ rán 。 
    春   事  已 不 及 , 江    行   复 茫   然  。 
    nán fēnɡ chuī ɡuī xīn , fēi duò jiǔ lóu qián 。 
    南  风   吹   归  心  , 飞  堕  酒  楼  前   。 
    lóu dōnɡ yì zhū táo , zhī yè fú qīnɡ yān 。 
    楼  东   一 株  桃  , 枝  叶 拂 青   烟  。 
    cǐ shù wǒ suǒ zhǒnɡ , bié lái xiànɡ sān nián 。 
    此 树  我 所  种    , 别  来  向    三  年   。 
    táo jīn yǔ lóu qí , wǒ xínɡ shànɡ wèi xuán 。 
    桃  今  与 楼  齐 , 我 行   尚    未  旋   。 
    jiāo nǚ zì pínɡ yánɡ , zhé huā yǐ táo biān 。 
    娇   女 字 平   阳   , 折  花  倚 桃  边   。 
    zhé huā bú jiàn wǒ , lèi xià rú liú quán 。 
    折  花  不 见   我 , 泪  下  如 流  泉   。 
    xiǎo ér mínɡ bó qín , yǔ zǐ yì qí jiān 。 
    小   儿 名   伯 禽  , 与 姊 亦 齐 肩   。 
    shuānɡ xínɡ táo shù xià , fǔ bèi fù shuí lián 。 
    双     行   桃  树  下  , 抚 背  复 谁   怜   。 
    niàn cǐ shī cì dì , ɡān chánɡ rì yōu jiān 。 
    念   此 失  次 第 , 肝  肠    日 忧  煎   。 
    liè sù xiě yuǎn yì , yīn zhī wèn yánɡ chuān 。 
    裂  素 写  远   意 , 因  之  汶  阳   川    。 
  • 《寄東魯二稚子》
    .[唐].李白.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已进入三眠。

    我的家属寄住在东鲁,谁在耕种那龟山北面的农田?

    春天的农事已来不及了,我又经常来往于江上行踪茫然。

    我一颗归心被南风吹起,飞堕于我家的酒楼之前。

    在楼东有一株桃树,枝叶繁茂飘拂似青烟。

    此树是我所种,别来将近三年。

    现在它已长得和酒楼一般高,我却远行在外尚未还。

    我那娇女叫平阳,手折花枝倚桃边。

    折花之时见不到我,伤心落泪象流泉。

    小儿名字叫伯禽,已经长得同姐姐肩并肩。

    姐弟双双来到桃树下,有谁爱抚有谁怜。

    思念及此我失去了常态,肝肠欲断日日受熬煎。

    撕一幅素绢写上远方的心意,借它寄到汶阳川。
  • 【注释】

    ①吴地:今江苏南部一带地方。三眠:蚕吐丝作茧前经过四次蜕皮,蜕皮前不动不食,俗称为眠。

    ②龟阴田:龟阴指龟山以北地区,龟山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南。当时李白家庭在龟山北。③春事:春天的农事。江行。来往于江上。

    ④酒楼:据《太平广记》卷二○一引《本事诗》记载,李白曾在山东任城(今济宁市)构筑酒楼。

    ⑤旋:还,归。

    ⑥抚背:长辈对小辈的爱抚动作。

    ⑦失次第:失其常态。

    ⑧素:白色的绢,古代用来书写。汶阳川:即汶水。
  • 【集评】 清·沈德潜: “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得《东山》诗意。” (《唐诗别裁集》卷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因不受皇帝重用,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历时11年的漫游。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时写的,时间大约在天宝七载(748)。
     
            这是一首寄怀诗,深情地写出诗人在旅途飘泊中对家园儿女的刻骨思念,任何人读了都会为之感动落泪。诗先从诗人所在的吴(今江苏)地的风物写起: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江南的满眼秀色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东鲁的家园(李白大约在开元二十四年从湖北安陆移家到东鲁兖州任城,即今山东济宁市),吴地“桑叶绿”、“蚕三眠”表明节令已过春半,农事早已开始,而自己还在外漂泊,家中又无人手,那龟山北面(龟阴)的几亩薄田谁来给耕种呢?第三句那个“寄”字用得很有蕴意,东鲁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家乡,只不过是寄居之地,因而乡里关系亦很淡薄,邻居们恐怕也不会主动帮忙的。“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是诗人此时此刻心理活动的外现:回去看看吧,路途又那样遥远,何况春耕之事已来不及,即使赶了回去也延误了农耕,自己此刻还在江上漂泊,既无心访胜看景,又无目的地可去,心中只有一片茫然,这比忧闷愁苦还要难堪……这种心理状态描写得实在准确。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是由旅次引向家园、由现时回到过去的转折,亦是引起下文的神来妙笔。诗人把思绪具象化,把“心”想象为一个可以被风吹动的物体,因身在南而家在北,故而“南风”吹飘,飞越千里关山,落到故园的酒楼前。这比用思飞梦绕之类的词语形容,不知要形象多少倍、新颖多少倍,在李白之前和李白之后的无数诗人中任谁都未曾有过如此新颖的想象,而且用语又如此通俗自然、明白如话,确是不加雕饰又属审美上乘的大家风范。
     
              由“心”而“楼”,由“楼”而“桃”,诗人以缜密的形象逻辑引出了本诗的中心意象,然后便加以重点咏叹: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枝叶葳蕤的一棵桃树挺立在我们眼前,这是“桃”的现貌;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追述种桃的历史,为“桃今与楼齐”作铺垫和比衬,为“我行尚未旋”作参照和对比,“桃”已成为故园的缩影和思归的焦点。

              但围绕中心意象最动人心弦的是关于一双小儿女的描写: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仅仅4句20字,便把一个刚刚懂事的小女孩思念爸爸的可爱亦可怜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倚桃折花,乃孩提贪玩;但忽又停折,泪如流泉,足见小小心灵上已笼罩了失怙的阴云、思亲的愁翳。“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也是4句20字,又把一位默默无言、无欢无笑,只有小姊姊与他相依为命的男孩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抚背复谁怜”,是说孩子们失去了母亲,现在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呢?其时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已经去世,乃父又远游未归,此情此景,何能不令人寸心纷乱、肝肠忧煎?诗人只能用一块素绢写上自己的无尽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而这思念永远难断难收,如流不尽的汶阳川水。“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这真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低回不已,意绪连绵。
     
  •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九载(公元750)春季,当时李白正在金陵(今南京)一带漫游。从诗中所写来看,诗人离别东鲁家园已有三年时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他时时刻刻都在惦念着自己的一对小儿女。这首寄怀诗,便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这种浓郁的骨肉深情。
     
            发端即景起兴,由吴桑而及吴蚕,引出下文。“桑叶绿”,说明春天已到;见到吴地春色,不能不引发诗人对家园农事的关切;“三眠”,从侧面交待离家之久,进一步突现诗人的思家心切。虽然思家却难以回去;即使能够回去,已误农时,龟山北面的田地该会荒芜到何种地步!想到这一切,诗人怎能不“江行复茫然”呢?此时此刻,诗人多么想一步跨入家门呵!一个“飞堕”,见出归心之切。随着飞堕于酒楼前的归心,他想到了楼东那棵自己亲手所种的桃树,由桃树三年来的生长,又想到了一对儿女的情况。“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将女儿安置在桃花盛开的树下,景色、气氛先已凄楚动人;不写自己念女,反从女儿的折花忆“我”着笔,则思念之情愈深;不写女儿的心绪,而紧紧抓取“泪下如流泉”的表情变化,则女思父、父思女的痛苦心理不待言说已跃然纸上。“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在诗人想来,小儿子大概也长得象姐姐那样高了,可是,当他们在桃树下玩耍的时候,谁又去抚摸其背,一表爱怜之情呢?“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最后四句,归结到现实的忧虑和思念。“失次第”,见出思绪已极烦乱;“日忧煎”,表明内心已极焦虑;极度的焦虑和烦乱混合在一起,促使诗人撕开一片洁白的绢帛,挥笔写下了这篇充满无尽之思的诗作,并把它寄向那远在汶阳川附近的家园。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诗中跳动着的炽热情感却早已跳出纸外,打动着读者的心扉。
     
             这首诗情感真挚,想象奇妙。随着想象的驰骋,一个个鲜明真切的场景接连出现,不断变化,把诗意层层推进;随着情感的飞腾,从怀恋家园到思念儿女,人们宛如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听诗人娓娓诉说,情为之动,神为之移。
     
  •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七载(748)的春天,其时作者正游览金陵,他的一双儿女寄居山东任城。

          这首寄怀诗,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抒写了一位慈父思念儿女的骨肉真情,这可是发自 “谪仙”的父爱之情啊!诗由景起,展现了江南春光:“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并由此生发,遥想东鲁家中的园田农事,表达了自己浪游未归、春事不及的焦虑情状:“我家寄东鲁,谁种 接着,诗笔转向家园的描绘,纯系想象:“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旗幡飘扬的酒楼,楼东一株枝叶繁茂的桃树,红楼绿树,交相掩映,展示了满园春色;女儿平阳在折花时想念起我,正倚树对花,默然泪下;幼子伯禽,天真无知,仍与往日一样和姐姐一起玩耍。春景和人情在这种幻想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在似实似虚的描写中,诗人如数家珍般地依次介绍了酒楼、桃树、儿女,等等,对别离三年、远在东鲁的家庭的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其中最为深挚动人的,是他对儿女的刻骨亲情、铭心父爱。
     
       诗人用动情而细腻的笔法,叙写他的幻中所见,形象如生。女儿娴雅优柔的神态妙不待言; 小儿的身高诗人也未忽略。摹写最妙的是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两句,娇女的动作、神情、心理,以及思父的情状,一一描出,细致入微。诗人以情写人,情之所至,人物的形象自然飘逸生动,富于情韵。“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正是诗人胸中深切思念之情的流泻。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两句,诗人从奇警华赡的想象中跌落肝肠忧煎的现实。久游未归的内疚,儿女无依的哀伤,使诗人心意烦乱、柔肠寸断,只好“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在无可奈何之中,深挚、急切的思念儿女之情、怀恋乡土之心,清晰可见,几可触摸,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情感为经,以想象为纬,熔奇瑰的想象和炽烈的情感为一炉,气韵灵动而情调深沉,在李白众多的“寄意”篇什中,一帜独树,深得后人赞赏。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