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巴蜀散文 (三) ——李白散文简论

2023-02-06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隋唐五代的巴蜀散文 (三) ——李白散文简论
 
渝州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20
 
摘    要: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也是盛唐时期重要的文章家之一。其文体裁多样 , 内容丰富 , 多方面反映了李白的生活与思想 ;艺术上受庄子散文、纵横家言论、屈原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的影响 , 以诗为文 , 张扬个性 , 骈散兼行 , 铺排夸饰 , 风格清雄奔放 , 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关键词:
隋唐五代; 巴蜀; 李白; 散文;
 
收稿日期:2000-10-23
 
Bashu Prose in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II) ——Discussion of Li Bai's Prose
Abstract:
Li Bai was a great romantic poet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se writers in the Tang Dynasty. His prose was characteristic of various styles, rich content. It revealed Li Bai's life and thoughts. He was much influenced in the art by Zhuang Zi's pross, Qu Yan's Elegies of Chu, the descriptive prose in the Han Dynasty, etc. His prose had the features of poetry. It was exaggerative, bold and flowing and ha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
 
Keyword: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Li Bai;prose;
 
Received: 2000-10-23
 
李白 (701—762)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其身世、家庭、行踪颇多异说, 迄无定论。据李白散文及有关文献, 大略可知他系凉武昭王九世孙, 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 先世于隋末因罪谪居中亚, 他即出生于中亚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一说生于蜀中) , 约五岁时随父迁居昌隆 (今四川江油) , 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期。他自幼涉猎儒、道等百家经典, 并曾从赵蕤习纵横之学, 立下经邦济世之志, 习剑任侠, 寻仙访道, 漫游蜀中。当宰相苏被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时, 李白于中途以诗文谒见, 深得这位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文章巨擘的赞赏, 说他“天才英丽”, “若广之以学, 可以相如比肩。” (《上安州裴长史书》) 开元十三年 (725) , 他胸怀“四方之志”,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同上) , 由渝州出蜀, 游历荆湘江浙, 后定居安陆, 被故相国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 其后即以安陆为中心, 遍游伊洛齐鲁及江南各地, 寄望于广泛交游和隐居学道扬名取誉, 不经科举之路而立身玉阙。他的重要文章如《大鹏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 均写于这一时期。
 
天宝元年 (742) 秋, 大约由于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 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 以隆礼相迎, 命其供奉翰林。李白感知遇之恩, 写下一些描述赞美玄宗宫廷生活的诗文。但是, 这时的玄宗已非励精图治之君, 耽于逸乐, 宠信奸小, 朝政日趋腐败。李白壮志难申, “兴亡”之言难进, 实际上只是充当了一名陪侍游宴的御用文人而已。内心的矛盾与失望, 使生性傲岸的李白更为疏狂放纵, 嘲权贵, 傲王侯, 遭致嫉恨与讪谤, 只得自请放归, 结束了一生最为重要的一次政治活动。
 
天宝三年 (744) 春,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 开始了新的漫游生活。他以梁园、东鲁为中心, 南至吴越, 北抵幽燕, 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其间, 先后结识了杜甫、高适并与之同游, 尤其与杜甫结下了深厚情谊;在梁园, 他与高宗朝宰相宗楚客孙女成婚;在齐州紫极宫, 受道成为一名道士;在广陵, 会见了因仰慕他而辗转三千里来奔的后辈诗人魏颢, 出其文, 由颢编为《李翰林集》。这一时期, 李白虽四处漫游, 飘然无定, 但仍心系政治, 关怀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天宝十一年 (752) 他北上幽燕, 主要目的就是探安禄山之动静虚实, 出发前留赠朋友的诗中, 他以荆轲自视, 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决心。探视结果, 发现安禄山不仅怀狼子野心, 而且羽翼已成, 形势岌岌可危, 然而“君王弃北海”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姑息养奸, 朝政昏乱, 自己虽忧心如焚也无可奈何, 只得浪迹江淮之间, 借诗文倾吐忧恨与悲愤。
 
安史乱作, 李白携宗氏夫人避地江南, 后隐居庐山, 但“隐不绝俗” (《与贾少公书》) , 仍关心时局。不久, 永王李率师东巡, “辟书三至” (同前) , 恭聘李白, 内心渴望平叛建功、复兴山河的他遂入戎幕, 不料却成为皇室内部争斗的牺牲品。至德二年 (757) 二月李兵败, 李白被系浔阳狱, 后得崔涣、宋若思等推复清雪, 获释入宋幕为参谋, 但因朝廷不予宽宥, 未几被长流夜郎。乾元二年 (759) 三月, 行至巫山遇大赦, 复返江南。上元二年 (761) , 李光弼率大军镇临淮征讨史朝义, 心系恢复的李白以61岁之身毅然北上, 请缨杀敌, 中途因病折回金陵, 后投奔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次年病逝于当涂, 终年62岁, 其遗稿由李阳冰编为《草堂集》, 并为之序。
 
李白的一生, 颇富传奇色彩;思想情性, 亦十分驳杂。儒家的用世济时、事君荣亲与大同思想, 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与服食长生, 纵横家的王霸之道与骋才建功, 游侠的重义守信与不屈己干人, 乃至佛教的因缘了悟等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 故龚自珍说:“儒、仙、侠实三, 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 又自白始也。” (《最录李白集》) 上述种种思想, 融汇成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 形成他豪荡不羁、慷慨自负、睥睨世俗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独特性格。这一切, 在他的诗文中都有所体现。
 
李白是崛起于唐代而彪炳千秋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同时也是唐代著名文章家之一, 不过其文名为诗名所掩, 故后世殊少论及。其传世专集, 如南宋杨齐贤注《李翰林集》、元代萧士《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代胡震亨《李诗通》等都只注李白诗, 至清代王琦注《李太白文集》, 才将诗文合注。由于长期漫游, 又屡经祸乱, 李白之文亦如诗, 散失不少。现《全唐文》卷347—350收文67篇;中华书局重印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另收《比干碑》和《杂题四则》, 而《比干碑》在《全唐文》中列为李翰所作, 其文平实质朴, 风格不类, 恐非李白所作。现存李白之文, 大体可分为五类:
 
(一) 书表类, 共9篇。
除《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和《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纯系为他人代笔外, 其余诸篇集中反映了李白的政治抱负、用世之心与求荐之望。如《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代言形式, 用所居寿山的口吻, 对孟少府指责他不该隐居无名之地作了回答。文中坦陈自己“不屈己, 不干人”的禀性和谨守“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决心, 阐明了“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和“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 浮五湖, 戏沧州”的处世态度。可以说, 这篇以戏谑笔调写成的书体散文实际上是李白一生的行动纲领。《与韩荆州书》是李白陈情求荐书表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文章起笔借“天下谈士”之言和“周公之风”颂扬韩朝宗爱才惜士的美德;接着一转笔锋, 叙述自己的身世、才干和“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宏伟抱负;然后以王子师、山巨源善于识才荐士类比韩朝宗“推赤心于诸贤腹中”的善举, 进而标明“愿委身国士”、“敢效微躯”的诚意;其后又以“人非尧舜, 谁能尽善”说明自己也有缺点, 不能自矜, 但希望韩朝宗观其文, 识其人, 予以荐拔。全文情恳词切, 豪迈爽健, 流畅自然, 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 《上安州裴长史书》、《上安州李长史书》亦为抒写抱负、陈情求荐的名篇。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是代宋若思写给唐肃宗的表章, 也是李白为数不多的论说文代表作。该文从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论析了金陵的有利之处, 请求迁都于此。虽系代人立言, 却充分表达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与宏愿, 文章旁征博引, 开合恣肆, 议论风发, 颇有特色。
 
(二) 序文类, 共20篇。
除《泽畔吟序》系为崔成辅之组诗《泽畔吟》所作序文外, 余皆为送别纪游之作, 其中流传最广的当数《春夜宴从弟桃花 (一作李) 园序》。该序是一篇优秀的抒情短章, 全文不足120字, 以新清流丽的笔触概括描述了春夜与诸从弟欢宴赋诗的情景, 抒发了对春天、大自然和天伦之乐的热爱与叹赏之情。文中虽重弹了“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的老调, 但并不消沉颓废;格调轻快爽朗, 令人赏心悦目。李白所写诸多送别亲友的序文, 或抒情、叙事、写景、议论各有侧重, 或将数者熔为一炉, 挥洒自如, 流利畅达, 尺幅之中, 每有佳构。如《饯副使李藏用移军广陵序》中以“勇冠三军, 众无一旅, 横倚天之剑, 挥驻日之戈。吟啸四顾, 熊罴雨集。……可谓万里长城, 横断楚塞”写出李藏用临危奋起、抵抗叛军、力挽狂澜的壮举与声威;《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中, 先言赵炎“以疾恶抵法, 迁于炎方”, 点明系无辜遭贬, 继以“黄鹤晓别, 愁闻命子之声;青枫暝色, 尽是伤心之树”抒发惜别之情, 后以“冀白日回照, 丹心可明。巴陵半道, 坐见还吴之棹。令雪解而松柏振色, 气和而兰蕙开芳。仆西登天门, 望子于西江之上”给予深情慰藉, 都见其才情笔力。又如“吁 !舍我而南, 若折羽翼, 时岁律寒苦, 天风枯声, 云帆涉汉, 举目四顾, 霜天峥嵘”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 “紫霞摇心, 青枫夹岸, 目断川上, 送君此行” (《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 , 借景物环境衬托依依惜别之情, 也令人玩味无穷。
 
(三) 记颂赞类, 共20篇。
以颂扬人物为主, 余为赞美绘画、佛像、器物之作。所赞人物或为历史上的忠臣义士, 或为现实中的清官名流, 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如《朱虚侯赞》颂扬西汉初协助太尉周勃平息诸吕之乱的朱虚侯刘章;《观飞斩蛟龙图赞》颂扬古代入水斩蛟为民除害的壮士次飞;《任城县厅壁记》通过叙写城市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县宰贺公的政绩;《赵公西侯新亭颂》赞扬宣城太守赵悦“大革前弊”、吏治清明;他如《当涂李君画赞》、《李居士赞》等, 都是对时贤名流的称颂。这些颂赞之文, 大都简约宏拔, 精警干练, 对赞主的功业事迹乃至风神气度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如“朱虚来归, 会酌高堂。雄剑奋击, 太后震惶”, 寥寥数语, 刻画出朱虚侯英武果决的形象;“登舟既虎啸, 激水方龙战。惊波动连山, 拔剑曳雷电。鳞摧白刃下, 血染沧江变”, 描绘了■飞的神勇与斩蛟的惊险场面。又如以“眉秀华盖, 目朗明星”状当涂县令李阳冰, “骨秀神聪”、“卓立欲语”写安吉县少府崔翰, 都从神态气质上抓住了人物特征。此外, 《壁画苍鹰赞》、《方城张少公厅画师猛赞》刻画苍鹰、雄师的威猛之态, 《琴赞》借赞琴寄托自己的怀抱, 或清雄奔放, 或清丽含蓄, 都堪称优秀小品, 而《志公画赞》更与吴道子之画、颜真卿之字并称“三绝”, 足见人们对李白赞文的推崇。
 
(四) 碑铭祭文类, 共9篇。
李白之碑铭多为对清官名流的称颂, 与所作颂、赞相类, 而《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则是为溧阳历史上一位乡村女子树碑立传的。李白在文中高度赞扬濑水边浣纱女救助伍子胥后以死殉义的贞烈行为, 并一改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中该女因“馈饭于丈夫, 越亏礼义”而投水自尽的记叙, 说她是为防走漏风声而“全人自沉”、“灭口而死”。这一改动不仅更切近事理, 突出女子的义烈, 也反映出作者不受儒家礼法观念束缚的进步思想倾向。《天门山铭》是一篇优秀的山水铭文, 作者以颂扬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 摹写天门山的雄奇壮美, 与其所作《望天门山》、《天门山》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宋中丞祭九江文》系代宋若思写的向河神祈祷的祭文, 该文以“万乘蒙尘”、“宇宙倒悬”、“思剪元凶”为核心, 请求河神佑助义师, “扫妖孽于幽燕, 斩鲸鲵于河洛”, “降休于民”, 其间寄寓了作者平叛安民、爱国忠君的思想情怀, 读来感人至深。
 
(五) 辞赋类, 共8篇。
据有关文献载, 李白曾写过8篇大赋, 并因献赋而得到称赞, 但现存仅3篇, 以《大鹏赋》为代表。该赋受庄子《逍遥游》之启发, 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 塑造了“足萦虹霓, 目耀日月”、“喷气则六合生云, 洒毛则千里飞雪”、“上摩苍苍, 下覆漫漫”的大鹏形象, 以之寄寓自己的壮志理想、豪情逸兴, 元人祝尧在《古赋辨体》中曾给予很高评价:“此显出《庄子》寓言, 本自宏阔, 太白又以豪气雄文发之, 事与辞称, 俊迈飘逸, 去骚颇近”。《明堂》、《大猎》二赋旨在宣扬朝廷美政、大唐声威与文明昌盛, 虽属歌功颂德, 但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反映了盛唐士人们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和作者的个性特征。
 
李白今传抒情小赋5篇, 以《剑阁赋》最负盛名。该赋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前有剑门横断, 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 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 洒石喷阁, 汹涌而惊雷”, 写出剑阁奇险壮美之景;“送佳人兮此去, 复何时兮归来。……若明月出于剑阁兮, 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表达了惜别盼归之意。全篇虽只百余字, 却有大赋体势, 正如祝尧所评:“虽小赋亦浩荡而不伤俭陋” (同前) 。《拟恨赋》系摹拟江淹《恨赋》, 虽“段落句法盖全拟之, 无少差异” (王琦注《李太白集》卷一) , 但因以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为例, 赞其伟业壮举, 叹其“与天道共尽”、“委骨同归”, 豪情与叹惋交织, 俊词与哲理相配, 亦颇有特色。《悲清秋赋》等篇, 或抒怀乡失意之情, 或写离人春愁, 或发暮年之叹;意象优美, 感慨深沉, 富于诗情画意。
 
除以上各类外, 李白还留下《杂题》四则, 文笔清爽豪俊, 韵味悠然, 如“其二”:“夜来月下卧醒, 花影零乱, 满人衿袖, 疑如濯魄于冰壶也。”就被后人冠以《眉山象耳山题名》广为传诵。
 
李白之文, 内容丰富, 体裁多样, 艺术上受庄子散文、纵横家言论、屈原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之影响, 风格清雄奔放, 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以诗为文。
明人陆时雍说:“青莲居士, 文中常有诗意;韩昌黎伯, 诗中常存文情。则其所长在此” (《诗镜总论》) 。的确如此,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 李白总是以饱蘸激情的诗笔为文, 其文章从构思、取象到遣词造句都带有明显的诗化特征。他所写序文、颂赞、辞赋, 几乎篇篇都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犹如一首首优美的散文诗;就是那些书表、碑铭, 也流溢着浓郁诗意。如《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将寿山拟人化, 以其口吻, 回答孟公责难, 构思巧妙, 想象奇特, 文情并茂, 非诗人之才情笔力难至;《上安州李长史书》中叙自己漂泊生涯:“白孤剑难托, 悲歌自怜, 迫于惶, 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抑, 若浮云而无依, 南徙莫从, 北游失路”, 直如一首游子悲歌;《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飞章问安, 往复巴峡, 朝发白帝, 暮宿江陵, 首尾相应, 率然之举”, 与《朝发白帝城》何其相近!再如《大猎赋》中写狩猎场景, 《明堂赋》中绘宫殿奇观, 都驰骋想象, 努力创造壮阔明丽意境, 使文章充满诗的韵味。
 
第二, 张扬个性。
李白之文如其诗, 时时处处显露着英风豪气, 充分展示出豪放不羁、傲岸自负的个性特征。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 他描述自己是:“天为容, 道为貌, 不屈己, 不干人, 巢由以来, 一人而已”;在《与韩荆州书》中, 他自述“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 而心雄万夫”, “请日试万言, 倚马可待”;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 他历述家世、德才、行为以驳斥“众口攒毁”, 并借前宰相苏和都督马公的赞语作自我评价, 最后又以荆轲、冯谖自喻:“白必能使精诚动天, 长虹贯日, 直度易水, 不以为寒”, “何王公大人之门, 不可以弹长剑乎?”在晚年所作《为宋中丞自荐表》中, 他仍自诩“怀经济之才, 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 学可以究天人。”更有意思的是, 《上安州李长史书》本为谢“闯道”之罪而作, 却铺排典故以名贤自况, 还呈上新近诗作“幸乞详览”。这些文章虽意在请求荐举, 却豪迈英挺, 不卑不亢, 傲岸不屈的个性跃然纸上。此外, 他在一些文章中揭露朝廷昏聩不公, 奸臣酷吏横行, 而在另一些文章中对壮士义女、清官名流大加赞颂, 表现出鲜明爱憎和浩然正气。总之, 李白为文, 从不压抑自己的思想情感, 而是坦陈胸臆, 直抒己志, 甚至通过想象、夸饰, 使个性得到极度张扬。
 
第三, 骈散兼行。
盛唐时期, 骈俪风习仍浓, 李白亦受其影响, 加之他“以诗为文”, 注意语句的整饬精炼, 音节的铿锵流转, 因而文中多用骈句, 但又能脱离骈俪约束, 依文气与达意之需选用明白晓畅的散句, 二者兼用, 融为一体, 精美生动, 流丽畅达, 其所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与韩荆州书》、《秋于敬亭送从侄 游庐山序》、《泽畔吟序》等, 都堪称盛唐时期骈散兼用、文情并茂之佳篇, 体现了唐代散文由“骈”而“散”的发展趋势, 对中唐韩愈、柳宗元及北宋苏轼之文有较大影响。与之相应, 李白所作之赋“俳之蔓虽除, 而律之根固在”, 但“或离旧格而去之” (祝尧《古赋辨体》) , 在由六朝俳赋、唐初律赋向文赋过渡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 铺排夸饰。
李白之文景象开阔, 气魄宏大, 豪迈奔放, 这一特色的形成与他多用善用铺陈、排偶、比喻、夸张等手法密不可分。如《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开篇即从地理位置、山峦体势、居仙藏宝等方面极力铺排渲染, 把一座“无名”的寿山描绘得无比神奇灵异, 言其“罄宇宙之美, 殚造化之奇”, 直可与昆仑山比肩;又以“将欲倚剑天外, 挂弓扶桑, 浮四海, 横八荒”勾勒出自我英雄形象, 表明高远志向, 并以孔巢父、许由、管仲、晏婴、陶朱、留侯等名贤自况, 把自己的抱负才干和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发挥到极致。类似的手法, 在《与韩荆州书》、《大鹏赋》、《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以及其他文章中, 都随处可见。正是由于李白善于驰骋想象, 运用铺陈排比和夸饰的手法描绘无比广阔的时空境界, 塑造宏大瑰伟的艺术形象, 以之突现自己的理想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 从而使作品具有清雄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