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三宗寺学禅, 白天感悟大地镜彻

2024-02-20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白学禅之地在郎陵东, 其地究竟在什么地方, 史志阙载, 难以确指。据民国二十年《确山县志》卷三《古迹考·寺观》载, 确山县城东关有观音寺、观音阁, 城东二十里有大雷 (音) 寺、小雷 (音) 寺、羌城寺, 城东南二十里有普会寺, 城东南五十里有三宗寺, 城东南七十里有吕台寺。上述寺观今皆不存, 何时始建更无从得知, 或更有他寺而其名至今湮没无闻者。确山县今有普会寺乡、普会寺行政村及三宗寺行政村, 当是因寺而名之。三宗寺原有十多米高的石塔, “文革”时期被毁。原址现为三宗寺小学。以上寺观, 李白均有习禅的可能, 然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 李白在三宗寺学禅的可能性最大。
 
      首先, 三宗寺在盛唐时期可能业已存在。寺名或源于周顒所著的《三宗论》。周顒 (441?-491年?) , 字彦伦, 南朝宋、齐间汝南安城 (今河南正阳东北寒冻镇) 人, 文学家、音韵学家、佛学家。确山县与正阳县毗邻 (三宗寺距周顒家乡更近) , 宋、齐间均隶属于汝南郡, 故而《确山县志》人物传中录有《周顒传》。《南齐书》卷四一《周顒传》云:“泛涉百家, 长于佛理。著《三宗论》。立空假名, 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 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 又立假空名。”宋、齐时期, 佛教盛行的学说主要是《般若》《涅槃》《三论》《成实》。而《般若》《三论》《成实》均为阐述空义的学说。晋时研究《般若》就有六家七宗的不同, 宋、齐两代, 成实、三论诸师谈空也有多种不同, 周颙因著《三宗论》以评判之。
 
 
     所谓“三宗”为:空假名宗、不空假名宗、假名空宗。《三宗论》的影响很大, 当时高昌郡沙门智林, 著《二谛论》, 又注《十二门论》《中论》, 服膺空宗, 却修书周顒, 对《三宗论》推重有加:“此义旨趣似非始开, 妙声中绝六七十载。贫道年二十时, 便得此义, 窃每欢喜, 无与共之。年少见长安耆老, 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义, 当法集盛时, 能深得斯趣者, 本无多人。过江东略是无一。贫道捉麈尾来四十余年, 东西讲说, 谬重一时, 余义颇见宗录, 唯有此途白黑无一人得者, 为之发病。非意此音猥来入耳, 始是真是实行道第一功德”。周氏“三宗”, 不是宗派, 只是阐明佛教“空”的学说而已。因为南北朝时期, 佛徒虽各阐其说, 而宗派未兴, 演至隋唐, 宗派渐次大兴。隋吉藏据《三论》即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创立“三宗论”。吉藏《中论疏》卷五云:“齐隐士周顒《三宗论》……大朗法师关内得此义授周氏, 周氏因著《三宗论》。”汤用彤先生谓周氏非受学于大朗法师, 此无关本文主旨, 故不置可否。然周顒所著, 与“三宗论”还是有些关联的。郎陵之三宗寺, 是否为“三宗论”派, 无从考察。但周顒之说, 见重于时, 更兼南朝至隋唐时期, 佛法大兴。在周顒之故里建寺弘法, 名之三宗寺, 当属可能。
 
 
     其次, 据李白《赠僧崖公》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与三宗寺方位及环境亦合。从方位看, 三宗寺在古郎陵 (即今确山县任店镇) 东约三十里。从诗歌内容及描写的环境与三宗寺关联很大。
 
      首先从分析诗歌的内容入手。对于该诗的分层及意义,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二云:“李白跌宕不羁, 钟情于花酒风月则有矣, 而肯自缚于枯禅, 则知淡泊之味贤于啖炙远矣。白始学于白眉空, 得‘大地了镜彻, 回旋寄轮风'之旨, 中谒大山君, 得‘冥机发天光, 独照谢世氛'之旨。晩见道崖, 则此心豁然, 更无疑滞矣。所谓‘启开七窗牖, 托宿掣电形'是也。后又有谈玄之作云‘茫茫大梦中, 唯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 假合作容貌。问语前后际, 始知金仙妙', 则所得于佛氏者益远矣。”
 
 
      葛氏认为分为三层:始学白眉空, 中谒太山君, 晚见道崖。如果如葛氏所论, 据“授余金仙道, 旷劫未始闻。冥机发天光, 独朗谢垢氛”, 则授予李白金仙道的应是太山君。而“太山君”为“主太山之神也。《广博物志》:‘东岳太山君, 领群神五千九百人, 主治死生, 百鬼之主帅也'” (《李太白全集》卷一〇) 。“金仙道”却与佛教相关:“《金光明经》:‘如来之身, 金色微妙。后世称佛, 有金仙之号。'” (《李太白全集》卷一〇) 而太山君和佛禅无涉。诗中“大地了镜彻, 回旋寄轮风。揽彼造化力, 持为我神通。晚谒太山君, 亲见日没云。中夜卧山月 (夜卧雪上月) , 拂衣逃人群”, 从叙述的时间上看, 分明是一天之内的时间段, 而不是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其中“亲见日没云”, 似指《华严经》中所说“日没还照时”, 佛在此时为上上根众生说法:“譬如日出于阎浮提, 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 次照黑山, 次照高原, 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 我先照此, 后照于彼, 但以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 亦复如是”。阳光返照高山, 佛于此时为众生说法, 示以智慧。因此, 葛氏所论, 似可商榷。另外, 根据该诗的一句异文“夜卧雪上月”, 诗当作于冬季。而李白游历泰山是在天宝元年 (942年) 四月, 时间上也不吻合。
 
 
       详诗意, 如前文所述, 该诗当分两层:一为李白自叙曾于郎陵之东随僧白眉空学禅, 二为于江岸遇到僧崖公。其中, 第一层大意为:往昔在朗陵之东, 跟随白眉师学禅。于时大地了然如明镜透彻, 回旋变化如寄风轮。揽取造化之力, 转化为我的神通能力量。晚来拜谒太山君, 目睹太阳没在云中。夜卧山上, 月光皎洁, 拂衣逃离人群。尊师授予金仙之道, 前所未闻。冥冥之中, 激发天光, 乾坤明朗, 不染一尘。正是作者感悟了大自然的力量, 尊师白眉空才授其金仙之道。第一层结束, 很自然地用“虚舟不系物, 观化游江濆。江濆遇同声, 道崖乃僧英”过渡到第二层。顺便提及, 从这几句来看, 该诗当作于习禅后不久游“江濆”之时。
 
 
        三宗寺西约八里处有老君山和佛光山, 二山耸峙, 高于旁山。《确山县志》卷二《山川考》上:“老君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上有老君庙。”“佛光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属东七保。山势高峻, 春时天气晴霁, 常现圆光, 初如镜, 渐如车轮, 故名。”结合佛光山的自然景色, 李白诗句“大地了镜彻, 回旋寄轮风”, 既是对佛理的阐发 (详见王琦注) , 又像是对佛光山景色的描摹。因为下句便是“揽彼造化力, 持为我神通”, 衔接十分自然。更让笔者感到疑惑的是, 既然授予李白金仙道的不是太山君而是白眉空, 那么, 诗里面为何要提到“太山君”呢?我疑心三宗寺旁的“老君山”, 唐时可能名叫“太君山”或“大君山”, 而“晚谒太山君”, 很可能是“晚诣太君山”的讹误。这样, 李白在三宗寺学禅, 白天感悟大地镜彻, 风轮回旋;傍晚至太君山上, 目睹红日没云的壮观;中夜栖息山上, 朗月照身, 顿有所悟, 拂衣逃离人群;而后白眉尊师授予金仙之道, 如乾坤朗朗, 除去了内心的污秽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