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陵学禅在什么时间呢?当是在李白“酒隐安陆”的十年之内

2018-03-27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朗陵学禅在什么时间呢?当是在李白“酒隐安陆”的十年之内, 但更可能在开元十六年春至十七年春 (728-729年) 这一年左右的时间内。
 
     诸家年谱, 对于李白开元十六年春至十七年春这段时间的行踪, 或只说明居安陆, 或没有说明, 更没有诗文系年。笔者以为, 这段时间, 李白极有可能客居郎陵学禅了。
要弄清这个问题, 《李太白全集》卷二六《上安州李长史书》中所透露的信息值得玩味:“白孤剑谁托, 悲歌自怜, 迫于恓惶, 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 若浮云而无依, 南徙莫从, 北游失路。远客汝海, 近还城” (《李太白全集》二六卷) 。
 
      关于《上安州李长史书》的作年,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及《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初盛唐卷) 》均据《上安州裴长史书》的系年而定于开元十七年 (729年) 。此说甚是, 但仍可更详细系于该年夏季。
 
      《上安州李长史书》云:“昨遇故人, 饮以狂药。一酌一笑, 陶然乐酣, 困河朔之清觞, 饫中山之醇酎。”其中饮药及河朔避暑饮之典, 王琦注云:《晋书》:“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石崇酣燕, 慢傲过度, 崇欲表免之。裴楷闻之, 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 责人正礼, 不亦乖乎'”?《初学记》:“魏文帝《典论》曰:‘大驾都许, 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 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 昼夜酣饮, 极醉至于无知, 云以避一时之暑, 故河朔有避暑饮。'” (《李太白全集》二六卷) 李白用河朔饮酒典, 暗示正值暑夏之时。最后云:“以近所为才《春游救苦寺》诗一首十韵、《石岩寺》诗一首八韵、《上杨都尉》诗一首三十韵, 辞旨狂野, 贵露下情, 轻干视听, 幸乞详览。”称《春游救苦寺》为近作, 也印证了《上安州李长史书》作于夏季。李白于春季回安陆, 游了救苦寺, 寺在德安府安陆附近。综上所论, 《上安州李长史书》作于开元十七年 (729年) 夏, 基本无疑了。
 
      回过头来, 再看“寄绝国而何仰, 若浮云而无依, 南徙莫从, 北游失路。远客汝海, 近还城”这段话。所谓“寄”, 为“寄居”之意。所谓“绝国”, 即绝远之国, 安州安陆县城, 本春秋时郧国城 (《李太白全集》卷二六) 。学界一般认为, 李白于开元十五年 (727年) 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遂家安陆。“寄绝国”, 则指寄家安陆, 说明李白已经结婚。所谓“南徙莫从”, 或是李白婚后, 有南迁想法, 但遭到许家人反对。所谓“北游失路”, 意为李白欲北上求仕, 却苦于没人汲引而感迷茫。从在此后李白接连上书裴长史、韩朝宗来看, 正反映出他为求仕而渴望汲引的急切心情。所谓“远客汝海, 近还城”, 其中“远”“近”, 不仅指距离, 也兼指时间。“客”“还”, 指离家和回来, 意为先前远至汝海客居, 近来才回到安陆。故出游为“客”, 回家为“还”。而且所谓“客”, 还有在某地寄居一段时间的意思。“而近还城”后, 李白又去过安陆附近的救苦寺, 陆续写了《春游救苦寺》《石岩寺》《上杨都尉》诗。夏天饮酒时, 未及回避李长史车驾, 遂致获罪, 便作书以谢。
 
 
      至此, 我们已经基本确认, 李白在开元十七年 (729年) 春回安陆前, “远客汝海”了。
 
     “汝海”是什么地方呢?王琦注同“极目汝海”之“汝海”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 , 注云:“《一统志》:‘汝水源出嵩县分水岭, 经流郏县, 合扈涧、长桥等水, 戴液、团造等溪, 东流入淮'” (《李太白全集》卷一三) 。王琦注“朝发汝海东”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 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 国莹上人, 从弟幼成、令问》) 之“汝海”云:“枚乘《七发》:‘南望荆山, 北望汝海。'李善注:汝称海, 大言之也。郭璞《山海经注》:‘汝水出南阳鲁阳县大孟山东北, 至河南梁县东南, 经襄城、颍川、汝南, 至汝阴褒信县入淮。'” (《李太白全集》卷二五)
 
      由此可知, 汝海即汝水, 今名汝河。自发源起, 流经梁县 (河南汝州市) 、襄城 (今属许昌市) 、颍川 (漯河市郾城区) 、汝南 (今属河南) 、褒信 (今河南息县包信镇) , 最后流入淮河。
 
 
      《上安州李长史书》中所云“远客”之“汝海”, 是不是指李白一入长安后的“汝海”之游呢?据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秋夜宿龙门香山寺, 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 国莹上人, 从弟幼成、令问》诗作于开元十九年 (731年) 秋 (《李太白年谱补正》) , 为李白长安求仕无果后, 滞留洛阳时期的作品。李白这次游历, 远至邠州 (今陕西彬县) 、坊州 (今陕西黄陵县北) , 滞留洛阳, 又至汴州 (今河南开封) 、宋城 (今河南商丘) 。以上游历, 均可称“客游”, 相对于汝海而言, 距离更远。而李白单称游汝海为“客”, 又称“远”, 从合逻辑和常理上, 显然不是指《上安州李长史书》中所云“远客”之“汝海”。又据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 李白这次出游, 直到开元二十年 (732年) 岁末才回安陆, 上述两诗的作年, 与《上安州李长史书》的作年也不相合。可见, 信中所云“远客汝海”, 不是这次“汝海”之游。
 
     那么, “远客汝海”之“汝海”, 极有可能指郎陵 (唐称朗山, 今称确山) 之地。
 
      汝海是一个范围极广的地理概念。前文所述汝海, 为北汝河。与之相对的则是南汝河, 即流经汝南、褒信至入淮的一段。《水经注》卷二一《汝水》:“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 亦谓之青衣水也。东南迳朗陵县故城西, ……溱水又南屈迳其县南, 又东北迳北宜春县故城北。……溱水又东北迳马香城北, 又东北入汝。”所谓溱水, 今名溱头河, 是南汝河最大的支流, 发源于郎陵 (今确山县) 西南部山区, 流经确山、汝南, 于汝南城附近汇于汝河。郎陵自古多属汝南, 唐代即属蔡州汝南郡 (《新唐书》卷三八) 。前文所说三宗寺, 其西不远处溱头河自南而北流过。因此, 唐时朗山 (古称郎陵, 今称确山) 之地也可称汝海。
 
 
      需要说明的是, 学界多认为“远客汝海”之时, 在开元十四年 (726年) , 李白离开扬州后, 北游汝海, 再到安陆。笔者以为, 即便是这时客游汝海, 亦当指唐时朗山县及其附近区域。原因是:李白于726年冬离开扬州, 取道西进, 经陈州 (河南周口) 后有两条线路:陈州—蔡州 (治所汝南) —申州 (信阳) —安州;陈州—郾城 (漯河) —蔡州—申州—安州。第一条线路最近。无论哪条线路, 朗山县 (确山) 是必经之路。按当时交通条件, 朗山县西部为伏牛山系余脉, 地多山地、丘陵, 不利行进。经朗山东 (即三宗寺附近) 为平原, 是最好走的道路。那么, 李白是否是这次途径朗山时学禅的呢?可能性不大。因为李白此次漫游, 曾到金陵、扬州等地, 均为客游, 甚至更远, 只说“汝海”为远, 甚为可疑。另外, 李白此时没有成家, 所云“寄绝国”“客”“还”等字, 便失去了依托。最为可能的是, 李白途经朗山时, 听说白眉空禅师于此讲法, 于安陆成家后, 又慕名前来习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