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2023-09-22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天。这时,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达10年之久。长期漂泊,使他看透了人情冷暖;怀才不遇,让他对现实失望复失望。既然滚滚红尘中再找不到一块可以安放心灵的静土,诗人只能超脱凡俗去和大自然对话。诗中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清高冷傲、孤独寂寞的心绪。敬亭山,一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北,为南北朝时代诗人谢朓赋诗的地方。
 
        题目中一个“独”字,点出了诗的主旨。开头两句,即对主旨进行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高远的天空中,连一只鸟都看不到,惟一的一片云彩,也悠闲地飘飘而去。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一个“尽”,一个“孤”,酿就了何等巨大的一种虚无呵!置身其间,谁人能不感到寂寞呢?好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是双方互动的行为,“两不厌”也正好照应了这种互动,如同说: “我看它看不够,它看我也看不够。”“它”是谁?是诗人一生七次游历过的敬亭山。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 《 dú zuò jìnɡ tínɡ shān 》 
    《 独 坐  敬   亭   山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zhònɡ niǎo ɡāo fēi jìn , ɡū yún dú qù xián 。 
    众    鸟   高  飞  尽  , 孤 云  独 去 闲   。 
    xiānɡ kàn liǎnɡ bú yàn , zhí yǒu jìnɡ tínɡ shān 。 
    相    看  两    不 厌  , 只  有  敬   亭   山   。 
  •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众鸟高飞尽,一群飞鸟消失于天际,
    孤云独自闲。寂寞孤云独游多悠闲。
    相看两不厌,彼此之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只有这壮美的敬亭山。
  •  
    ①敬亭山: 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②相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里指敬亭山和诗人。
  • 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评)
     
    “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谭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只此(题)五个字,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李白一眼看定敬亭山,敬亭山亦若有眼看定李白,漠然相亲,悠然自远,初不见好,终亦无厌。此时敬亭山上只有一李白,而李白胸中亦只有一敬亭山而已。
     
    (徐增《说唐诗》卷七)
     
    传独坐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
     
    鸟飞云去,正言“独坐”也。(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俞陛云《诗境浅说读编》)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群鸟飞尽,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悄然离去,始终与诗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这首五言绝句明白如话,重点在三四两句,而“两不厌”尤为句中眼目。说“相看”,又说“两不厌”,当然是指诗人看山“不厌”,山看诗人亦“不厌”,可见这“山”已被人格化了。“‘相看’下着两‘厌’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黄叔灿《唐诗笺注》)如此,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山与人彼此相看“不厌”?诗人何以要这样描述?而这正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他不象其他山水诗人那样,只是把大自然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却常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的自我形象,人与山水混为一体,赋予山水以生命,使之理想化和个性化。这“两不厌”,就把人与山等同,使有心与无心相知。因为人与山的脾性相合,彼此才相对、相知、相爱,虽只有两人,也不感到孤独寂寞。
     
          在我国古代诗画家眼中,很少把山水当作纯粹自然景观来看的,他们总是要与历史和人文相配合,将时空观念交织起来,用全部身心观看山水,既重形似,更重神似,这是中国书画的特色,也是中国山水文学的特色,李白的山水诗对此是作出巨大贡献的。
  •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今安徽宣州市),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敬亭山,一名昭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北。李白所心折的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做太守时,就常游此山,留连忘返。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留下了不少关于敬亭山的佳作。这首五言绝句,在对敬亭山的静观默赏中,展露了诗人孤独而高雅的情趣。
     
             首二句极写天空的旷远、空廓,以见宇宙之寂静。举目高天,但见众鸟已无影无踪(说明刚才还在飞动),偌大的天宇,只剩下一片缓缓移动的白云(说明除云之外别无他物)。这是诗人独坐所见,既与题意相关合,又巧妙地展现了自然界由动复归于静,于静中略含微动(“去”)的特点,使得动、静相间,因静方觉其动,由动更增其静,从而为下面两句的主观感受作了有力的铺垫。
     
           后两句写独坐之感。自然界的极静,使诗人心境澄澈,与山对观,思不旁及。“相看”,相互观看;采用拟人手法,将山人格化。“两不厌”,说明山亦有情,它与人 已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地。从山的角度看,只有李白这样飘逸、高雅的人才能真正赏识自己,从而表现出平日少有的妩媚清秀;从诗人的角度看,大千世界,纷纷扰扰,可以引为同调的,“只有敬亭山”,从而加倍眷恋。这两句诗,将诗人独坐之久,观察之细,情感之深,人品之高,都曲折巧妙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又从反面暗示:在现实社会中,诗人厌恶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以致只有在对大自然的观赏中,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愈发觉察到诗人那无可告语的孤独与寂寞。
     
         这首诗重在一个“独”字。从独去之云,独有之山,独坐之人,到孤独的心境,似有一条不见的线,从不同角度贯穿起来,使得题旨相当集中,给人的感受也十分强烈。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