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2018-08-29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在词苑的众多优美篇目中,李白《菩萨蛮》、《忆秦娥》虽然在创 作权的归属问题上向来有争论,但人们对这两首词的艺术造诣,却 是千口一声地赞美。黄升称誉“《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 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得到历代词评家的公 认。这两首词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把握了词的特质,运用朦胧错 综的描写手法,造成词境时空的惝恍迷离;导情入景,把人物的内 心世界刻画得细致入微。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菩萨蛮》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 pú sà mán 》 
    《 菩 萨 蛮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pínɡ lín mò mò yān rú zhī , hán shān yí dài shānɡ xīn bì 。 
    平   林  漠 漠 烟  如 织  , 寒  山   一 带  伤    心  碧 。 
    mínɡ sè rù ɡāo lóu , yǒu rén lóu shànɡ chóu 。 
    暝   色 入 高  楼  , 有  人  楼  上    愁   。 
    yù jiē kōnɡ zhù lì , sù niǎo ɡuī fēi jí 。 
    玉 阶  空   伫  立 , 宿 鸟   归  飞  急 。 
    hé chù shì ɡuī chénɡ ? chánɡ tínɡ lián duǎn tínɡ 。 
    何 处  是  归  程    ? 长    亭   连   短   亭   。 
     

  • 《菩薩蠻》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  ①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南朝宋谢朓《游东田》:“远 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②暝色:暮色。

    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④亭:古代设在路 旁供行人歇息的亭舍,亲友离别之时,送客者往往止步于此。按旧制,五里设置一 短亭,十里设置一长亭。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  
    这首词中有很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雾、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传情,意象 绵密却不杂乱,展现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 限落拓的愁绪。(朱铭)
     
    集评 宋·黄昇:“(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明·沈际飞:“古词妙处,只是天然无雕饰。”(《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云:词林以此为鼻祖,其古致遥情,自然压卷。”(《古今词统》卷五)
     
    清·黄苏:“按入首二句,意兴苍凉壮阔。第三、第四句,说到‘楼’、到‘人’,又自静细孤寂,真化工之笔! 第二 阕,‘栏干’字跟上‘楼’字来,‘伫立’字跟上‘愁’字来。末联始点出‘归’字来,是题目归宿。所以‘愁’者,此也,所以 ‘寒山’‘伤心’者,亦此也,更觉前阕凌空结撰,意兴高远。至结句,仍含蓄不说尽,雄浑无匹。”(《蓼园词选》)
     
    清·李佳:“李青莲《菩萨蛮》云……、《忆秦娥》云……,二作为此词鼻祖,实亦千古绝唱。谪仙才固自不凡。” (《左庵词话》卷下)
     
    清·刘熙载:“至太白《菩萨蛮》之繁情促节,《忆秦娥》之长吟远慕,遂使前此诸家,悉归环内。太白《菩萨蛮》 《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艺概》卷四)
     
    清·陈廷焯:“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是为词中鼻祖。寻词之祖,断自太白可 也,不必高语六朝。”(《白雨斋词话足本》卷七)
     
    俞陛云:“太白仙才旷世,即小令亦高挹群言。以字句论,首二句写登高晚眺,极目平林,林外更寒山一碧,乃 高楼所见也。林霭浓织及山光入暮逾青,乃薄暝之时也。故三句以‘暝色入高楼’承接之。四句言楼上愁人,叙入 本意。下阕‘玉阶’‘宿鸟’二句承高楼及暝色而言,且有鸟归而人未归、空劳伫立之意。故接以何处归程。结句 ‘长亭连短亭’,则归程愈远,见离愁之无尽也。以词格论,苍茫高浑,一气回旋。黄叔旸称此词及《忆秦娥》为‘百代 词曲之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词牌《菩萨蛮》。据 崔令钦《教坊记》记载,《菩 萨蛮》是唐玄宗时期的教 坊旧曲,后用为词牌。苏 鹗《杜阳杂俎》卷下有记 载曰:“危髻金冠,璎珞被 体,故谓之‘菩萨蛮’。”《宋 史·乐志》卷一七中载一 种名叫“菩萨蛮队”的女 弟子舞队,由此可见,这 本是一种模仿外来装束 的舞队中的曲调。《菩萨 蛮》词牌又名《菩萨鬘》《重 叠金》《梅花句》《花溪碧》 《子夜歌》《晚云烘日》《花 间意》等。《菩萨蛮》为双调 小令,四十四字,上下片 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词被认为是后代词曲之祖。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归属问题,一 直是讨论的焦点。讨论最早开始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菩萨 蛮》之名,当起于晚唐世,按《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 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 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南部新书》所载与此亦同,则太白之世, 尚未有斯题,何得预制其曲耶?”因此后人也就依据此认为此词非李白 所作。但据史料记载,《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教坊 记》作者崔令钦是盛唐时人,此书成于安史之乱后,他所写即开元时调 名,可见盛唐时已有《菩萨蛮》曲。此外,据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 “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 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文中所说的曾 子宣,就是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巩是李白诗集的整理者,曾布家藏《古 风集》载《菩萨蛮》一词为李白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所以还是把此词 归为李白所作。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不同的手法,是词中经典的结构方式。上片 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下片写情,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从 词的整体上来看,情景相交,融成一片。词的时间选择是一个秋冬之 交暮色茫茫的黄昏。起句“平林脉脉烟如织”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 情绪,并笼罩全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抵 挡不住这种情绪。这是静态的写生,在单纯的景物上杂夹着丝丝点点 的主观感受,似撩人心弦却没有深入人心。接着,这种情绪开始动感 化,“暝色入高楼”,一个“入”字使得画面动起来,镜头也从远处拉到近 处,实际上也是人内心感受的不断变化。到“有人楼上愁”,这个从物到 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把上下片的惆怅情绪全都连接在一起了,自 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甚是精妙。
     
     
             下片写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暮色中,主人公站立在石阶上,感到一片空茫。“空”也是对上 片景物所感后的必然结果。但下片的情绪不是孤立无助的,它融入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很巧妙,一方面用急待回家的倦鸟来衬托孤立无助的主人公,另一方面,宿鸟急归也无 疑使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为强烈。“何处是归程”就使之前朦朦胧胧的“愁”“空”明朗化了,它 是宿鸟急归引发的。这时主人公也急于寻找自己的归程,可是归程在哪里呢? 连绵的落拓、 孤独和寂寞就在五里、十里的长亭短亭之间。
  •        南宋时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首录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推为“百代词曲之祖”。案唐人载籍,不言李白曾否作词。此词见于笔乘,始于北宋钱塘僧文莹《玉壶清话》卷上,谓“此词不知何人写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风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据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五,曾布(子宣)于熙宁八年(1075)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十年(1077),改知广州。魏泰是曾布之妻魏夫人的兄长。他在长沙曾布家得古集,当为熙宁九年(1076)间事。另外,成书于元丰初的杨绘《时贤本事曲子前集》云: “近传一阕云李白制,即今《菩萨蛮》。其词非白不能及,信其自白始也。”可见此词的流传,是在熙宁、元丰期间。今本《尊前集》录李白词十二首,这首《菩萨蛮》即在其中。不过,对于盛唐时期是否可能产生从内容风格以至平仄声律都如此成熟的词作,近人多致疑问。现代论词者大都以一面存疑,一面继续考索求证的态度来对待它。
     
          据今人杨宪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这个曲调,为古缅甸乐曲,唐玄宗时传入长安,最早见于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它本是个传自南亚的蛮曲蛮舞,是否已配有汉语歌词,也还是个疑问。至于这个曲调的流行,则是在唐末五代。敦煌词和温庭筠词中,《菩萨蛮》这个曲调就用得最多,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之一。
     
          这首《菩萨蛮》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为一体。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茫茫、烟云叆叇的黄昏,季节约在秋冬之交。词的起句“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空寞惆怅的意绪,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这是一种冷色的画面,可静中夹杂着主观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这种骚动逐渐表面化,“暝色入高楼”,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主人翁的内心感受也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这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其中一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都绾结起来,同时又自然地渡到下片。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         词的下片写主观的感受。在暮霭沉沉中,主人翁久久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划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即刻又融入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的客子形成强烈的对照。由宿鸟急归反衬出客子的落拓无依;宿鸟急归又无疑会使抒情主人翁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更为波动。如果说上片的“愁”还只是泛泛的心理感受的话,那么,此时这种朦胧的意识已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又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只有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短短的一首词,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惆怅和愁绪。
     
    《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词用“织”字最妙。始于太自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孙光宪亦有句云“野棠如织”,晏殊亦有“心似织”句,此后遂千变万化矣。(〔清〕李调元《雨中词话》卷一)
     
    按入首二句,意兴苍凉壮阔。第三第四句,说到“楼”,到“人”,又自静细孤寂,真化工之笔。第二阕,“栏干”字跟上“楼”字来,“伫立”字跟上“愁”字来,末联始点出“归”字来,是题目归宿。所以“愁”者此也,所以“寒山”、“伤心”者亦此也。更觉前阕临空结撰,意兴高远。至结句,仍含蓄不说尽,雄浑无匹。(〔清〕黄苏《蓼园词选》)
     
    节短韵长,妙有一气挥洒之乐。结笔音节绵邈,神味无穷。(〔清〕陈廷焯《云韶集》评)
     
    梁武帝《江南弄》,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孝穆《长相思》,皆具词体,而堂庑未大。至太白《菩萨蛮》之繁情促节,《忆秦娥》之长吟远慕,遂使前此诸家,悉归环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