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2018-09-16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肃宗宝应二年(762),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叛乱, 杜甫前往梓州避乱。次年,安史乱平。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再次出任成都尹。杜甫 获悉,从阆州回到草堂,心情愉悦,见春日生机勃勃,作此一组绝句。此诗一、二句对偶, 写近景黄鹂鸣柳,见出欢快愉悦;写远景白鹭飞天,见出自由自在。真是写得生机盎然, 有声有色,画面优美。其“黄”“翠”“白”“青”相互映衬,尤为鲜明,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 的春景图画。三、四句亦用对偶,写窗外,见积雪西岭,一个“含”字,纳千里于尺幅之中, 美景犹在眼前;写门外,见吴地航船,“泊”于江岸,想战乱已平,交通恢复,故寄归心于 万里之外。此二句“万里”,言空间之广;“千秋”,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 载,视通万里,其胸襟是何等开阔啊! 此诗一句一景,但四幅图景由内在情感联系,又 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这就是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到对故乡深情的转换。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成都的草堂。头两句用“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写出了一幅明丽的春天的图画。黄鹂,即黄莺。白鹭,一种水鸟,腿与脖子都很长。第三句从窗口望去,望见西岭(指岷山山岭,在成都西边。)上常年不化的皑皑白雪;从窗口往下看停靠着驶往江南(三国时期孙权在江南定国为吴,所以这里称江南地区为东吴。)的万里航船。将远、近距离连在一起,开拓出“千秋”、“万里”之时空,显示出诗人的宏伟气概和博大胸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 《 jué jù 》 
    《 绝  句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liǎnɡ ɡè huánɡ lí mínɡ cuì liǔ , yì xínɡ bái lù shànɡ qīnɡ tiān 。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  
    chuānɡ hán xī lǐnɡ qiān qiū xuě , mén bó dōnɡ wú wàn lǐ chuán 。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 
     
  • 《絕句》
    .[唐].李白.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两个黄莺儿在绿柳间婉啭歌唱,一队白鹭鸶直飞上碧空蓝天。窗口嵌含着西岭上经年不化的积雪,门外码头停泊着将驶向遥远的东吴的船。

    【逐句翻译】

    两个黄鹂鸣翠柳,成对的黄鹂在翠柳枝上欢叫,

    一行白鹭上青天。成行的白鹭飞上如洗的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窗框里嵌着千秋积雪的西岭,
     
    门泊东吴万里船。大门外泊着万里东吴的航船。

  • ①鸣:叫。
     
    ②含:窗户对着西边的山脉,就像把远山装在窗框里一样。
     
    ③千秋雪:指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④泊:停船。
     
    ⑤东吴:三国时候孙权在江南建立吴国,也称东吴。这里指现在的江苏一带。
     
  •  
    【集评】 宋·范季随:“杜少陵诗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极尽写物之工。”(《诗人玉屑》卷十四)
     
    宋·程大昌:“诗思丰狭,自其胸中来。若思同而句韵殊者,皆像其人,不可强求也。张祜送人游云南,固尝张大其境矣,曰‘江连万里海,峡入一条天’。至老杜则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较祜语,雄伟而又优裕矣。”(《演繁露·续集》卷四)
     
    明·王嗣奭:“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公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杜臆》卷四)
     
    清·何焯:“言鸟犹飞鸣得所。蜀中久乱,何可复恋?俟雪消水生,便思放船下峡也。”(《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五)
     
    清·浦起龙:“‘鹂’止‘鹭’飞,何滞与旷之不齐也?今‘西岭’多故,而‘东吴’可游,其亦可远举乎?盖去蜀乃公素志,而安蜀则严公本职也。蜀安则身安,作者有深望焉。上兴下赋,意本一串。注家以四景释之,浅矣。”(《读杜心解》卷六)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在中国最为流传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 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 可说是以俗为雅, 雅俗共赏。
     
          试看诗人以二十八字的篇幅勾勒出的画卷里,深蕴着多少层次的矛盾统一, 它是多与少、高与低、远与近、动与静, 以及色彩上的深与浅,审美思潮上的自然与人为等多侧面、多角度的对立统一。
     
           譬如说,诗人说“两个黄鹂”,这是以少发端,而说“一行白鹭”则是以多相映; 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是从低景画出, 而 “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引领你的目光飞向极远无垠的青空,这又是高处之景。“窗含西岭千秋雪”,此句看似写远——远处山岭上积聚的千秋不化之雪,然而,诗人却把它装入 “窗含”的框嵌之中, 这是远景近写; 而 “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恰恰相反,诗人写的是“门泊”——门前停泊的船只,这是一个近景, 但此船正欲扬帆远航,它要东行万里,直抵东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诗人奔腾跳跃的想象之羽翅,要引领你到无限遥远的异乡漫游!这样,“门泊”这一近景中又蕴含了远景,这是近景远写吧!你看,诗人这看似平朴无奇的四句话, 是不是一幅构图严谨、想象奇妙的画卷呢?
     
           不仅如此,这幅画卷还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的和谐统一。你听,“两个黄鹂鸣翠柳”,它要诉诸听觉,但它们相对于 “上青天”的白鹭,则是在静境之中——它们静静地、安详地在翠柳碧叶之间歌唱;而 “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纯粹诉诸视觉,它们似乎是无声地、静静地凝止于天空,但诗人用一个 “上”字,就把这个画面点活了——白鹭扑打着羽翅,飞向蔚蓝的天空。可说是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吧!“千秋雪”三字,极言时间之无限,而 “万里船”三字, 则与上联呼应,展示了空间的无际无垠。这样,就使诗人身之所在之草堂, 目之所见之景物, 时接千载而目通万里!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以 “自然艺术”和 “人为艺术”来界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绝句”这种格律诗,无疑地是要更多地带有人工雕琢之迹,当属 “人工艺术”,但在 “清水出芙容,天然去雕饰”的时代审美思潮中被推许为诗坛盟主的老杜,无疑又要追求自然之美,这就形成了两种艺术的完美结合与统一。这首小诗极合格律,却又极为自然; 反之,这些诗句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又极含匠心。譬如此诗四句,字字都是对仗的:“两个”与 “一行”、“黄鹂”对 “白鹭”、“鸣”对 “上”等等,无不工稳精湛而又自然生成;同时,在这 “带着镣铐的舞蹈”(闻一多语)里,诗人画笔挥洒,酣畅淋漓, 那柳之青翠, 天之湛蓝、雪之晶莹、水之澄清, 加以“黄鹂”、“白鹭”飞舞鸣唱其间, 真可谓绚烂夺目, 令人魂动神摇了。
     
               我国由唐入宋,渐次形成了追求 “大巧之朴”的美学思潮,如王安石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黄庭坚推崇“平淡而山高水深”,大概主要是对李杜等这一类诗作的总结吧!
     
  •         广德二年(764)春,杜甫闻知其好友严武复为东西川节度使,还镇成都。严武屡屡来信相邀,于是杜甫携家由梓州重返成都草堂。这一时期,诗人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较舒畅。成都初春,花红柳绿,生机盎然。触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赞美之情,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全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第三首。
     
           苏轼曾以“诗中有画”评赏王维山水之作,而这首绝句似乎更像一组清新淡雅的水粉画,并列的四扇屏。分看一幅一景,合起来又是一大幅意境开阔、情趣和谐的画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柳丝新绿,翠芽初吐,枝条婀娜迎风摇曳,两个黄鹂飞戏其间,时时发出清脆的欢唱。这幅画或可叫作“柳岸闻莺”。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点点,列队翱翔。这一幅或可叫作 “春回雁归”。两句之中一连用了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把那风和日丽的明媚春光描绘得绚丽多姿。一般说,诗家较忌用颜色字,用多了显得柔糜浮艳,杜诗这里用后却取得了意外的效果,因为这四种颜色基调和谐,清淡素雅,令人倍感新鲜明快,赏心悦目。这一联对仗工稳而不失板滞,句中运用了两个动词“鸣”、“上”。一个表声响,一个表动态,声动相间,显得参差错落,诗情画意被渲染得有声有色。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是对仗极工的联句,这一联妙在“含”字上,诗中嵌一“含”字,犹如画龙点睛,把整个后两句点活了。西山雪岭,峰顶积雪终年不化,但距成都甚是遥远,平时是望不到的,只有万里无云空气清澄的日子才能隐约显露出来。诗人在屋内偶然一瞥,透过窗口,却有幸看到了。读这一句要注意诗人在屋内的位置角度,不是凭窗眺望,而是距窗较远,否则“含” 字无着落。西岭雪峰仿佛是镶嵌在室内的一幅图画,近在眼前,诗人感到特别赏心悦目。接着,诗人的视线由窗口又移向门前,门前停泊着通向下江东吴的船只,由成都沿岷江穿三峡,过两湖到东吴,行程数千里。这句写眼前景,但也流露出诗人心中事,战乱已平息,可以出川返乡了,诗人的欢愉心情更增加了一层。“千秋”、“万里” 均非实指,一言时间之久,一言空间之远,足知诗人的联想是何等开阔而豁达。这一联句中的两个动词 “含”、“泊”,亦最见诗人匠心。“含” 如口中衔含,这样把静物说活;“泊” 字不仅是停靠,更有摇荡漂泊的动感。
     
            四句一句一景,但诗人的视距不尽相同,一近一远,又一远一近,交相辉映,从不同角度把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草堂春意图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恬静幽雅的艺术享受。
     
    杜诗以律为绝,这首诗当是最典型的一例。前人评价不一,有人疵之为 “断锦裂绘之类”(胡应麟《诗薮》卷六)。无疑,这首诗在形式上很像七言律诗的颔、颈两联。但确实是一首意境和谐、结构完整的诗。设想,又有谁能再补上首尾两联?如有能者,定为蛇足!
     
     
  •       善于描写大自然,是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之一。他有许多山水诗、田园诗和即景即情的小诗,都写得自成家数,十分精绝。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他兼容并包,撷取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艺术成果,又经过自己的提炼、创造,写出了许多“清词丽句”,把景物诗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的。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蜀,到成都后得到了友人严武的帮助,次年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建立了新居,他自称“浣花草堂”。诗人在久经乱离之后有了安静的栖身之处,心情是悠然自适的。这首绝句就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展示优美开阔的画面,抒发了当时的舒畅情怀。它圆熟精工,独具风采,是杜甫绝句中的珍品,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色:
     
             其一,结构精巧,意境完整。全诗四个诗句,一句一景,各臻其妙。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幅近处的动景——阳春三月,绿柳摇曳,在那青翠的枝条上一对黄莺鸟儿跳上跳下,婉啭和鸣。这里写黄鹂的活泼欢跃,衬托出了人的悠然闲适。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幅远处的动景——碧波粼粼的江面上,一行白鹭展翅飞上了蓝天,那齐整不乱的队形,那凌空自如的姿态,都牵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一幅远处的静景——从窗口远远望去,西面的岷山巍峨逶迤,山峰上白皑皑的积雪,终古不化。凭窗凝目,令人感到时间的悠久,宇宙的无穷。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幅近处的静景——门前江面空阔,江水浩荡东流,码头上停泊着将要向东吴进发的船只。船一起锚就要到万里之外,诗句虽然写的是门前的泊船,却大有咫尺万里之势。整首诗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由低而高,又由高而低,远近映衬,动静配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意境开阔的画面,既生动地描绘了景物,也形象地袒露了诗人的情怀。
     
              其二,画面优美,色彩鲜明。诗是无形的画,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形象、展现画面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作者选取那些富有春天色彩的景物,并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巧妙的修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一联铺彩着色十分和谐的诗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绿中带黄,青中有白,色彩界限既分明,画面的色彩也异常柔和。色彩美增添了诗的意境美,生动地衬托出了诗人欢愉的心情。
     
            其三,对仗严整,语言精练自然。杜甫这首诗四句两联皆成对偶,黄鹂——白鹭,窗含——门泊,千秋——万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各自相对,非常工稳,造成了诗歌的整齐美。四句皆对,这在绝句中是少见的,诗人刻意求工,但诗句并不呆板。整首诗读来节奏轻快,音韵浏亮,仿佛从笔端自然流出,这是诗人艺术技巧成熟的表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