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023-05-05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五言古诗。唐代杜甫的代表作之 一。天宝十四年 (755) 十一月, 杜甫在长安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管理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小官) 时,又一次往奉先县 (今陕西省蒲 城县) 探望妻子。他根据这次探亲 时的见闻和自己多年来的感受、认 识,写了这首五百字的长诗。诗称 “咏怀”,是因为它抒写了作者的 抱负和感受。全诗可分为三段: 第 一段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想辅佐 皇帝,治理国家。这种抱负和他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整 年为老百姓忧愁,叹息不已,内心 焦急) 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不 过,他得到的却是失意。第二段写 途中见闻,抒发当时的感慨。作者 过骊山时,看到最高统治者寻欢作 乐,又想到朝廷赏赐给权贵们的金 帛,于是揭露说: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 城阙”。(权贵们所分的绫罗绸 缎,本来是从贫寒人家的妇女那里 来的,官府用鞭子抽打他们的丈 夫,搜刮来送往京城) 压榨、剥削 造成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咫尺荣枯的景况,使作者惆 怅得难以再讲下去了。第三段写到 家时的情景。诗人回到家时,幼小 的儿子已经饿死,在极端悲痛的时 候,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 卒”,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作品 里表现了作者忠君与爱民的矛盾, 但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局限,不应苛 求。诗以咏怀为主,又兼叙事,使 二者密切结合。从结构上说,三段 各有重点,却又一脉相承。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①。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②。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③。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④。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⑤。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⑥。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⑦。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⑧。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⑩。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11)。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12)?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13)。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14)。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15)。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16)。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风裂(17)。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18)。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19)。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20)。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21)。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22)。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23)。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24)。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25)。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26)。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27)。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28)?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29)。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30)。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31)。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32)。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3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4)!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35)。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36)。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37)。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38)。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39)。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40)。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41)。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42)。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43)。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44)。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45)。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47)。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46)。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48)。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49)。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50)!
     
  • 《 zì jīnɡ fù fènɡ xiān xiàn yǒnɡ huái wǔ bǎi zì 》 
    《 自 京   赴 奉   先   县   咏   怀   五 百  字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dù línɡ yǒu bù yī , lǎo dà yì zhuǎn zhuō ① 。 xǔ shēn yì hé yú , qiè bǐ jì yǔ qì ② 。 
    杜 陵   有  布 衣 , 老  大 意 转    拙   ① 。 许 身   一 何 愚 , 窃  比 稷 与 契 ② 。 
     
     
    jū rán chénɡ hù luò , bái shǒu ɡān qì kuò ③ 。 ɡài ɡuān shì zé yǐ , cǐ zhì chánɡ jì huō ④ 。 
    居 然  成    瓠 落  , 白  首   甘  契 阔  ③ 。 盖  棺   事  则 已 , 此 志  常    觊 豁  ④ 。 
     
     
    qiónɡ nián yōu lí yuán , tàn xī chánɡ nèi rè ⑤ 。 qǔ xiào tónɡ xué wēnɡ , hào ɡē mí jī liè ⑥ 。 
    穷    年   忧  黎 元   , 叹  息 肠    内  热 ⑤ 。 取 笑   同   学  翁   , 浩  歌 弥 激 烈  ⑥ 。 
     
     
    fēi wú jiānɡ hǎi zhì , xiāo sǎ sònɡ rì yuè ⑦ 。 shēnɡ fénɡ yáo shùn jūn , bù rěn biàn yǒnɡ jué ⑧ 。 
    非  无 江    海  志  , 潇   洒 送   日 月  ⑦ 。 生    逢   尧  舜   君  , 不 忍  便   永   诀  ⑧ 。 
     
     
    dānɡ jīn lánɡ miào jù , ɡòu shà qǐ yún quē ⑨ ? kuí huò qīnɡ tài yánɡ , wù xìnɡ ɡù mò duó ⑩ 。 
    当   今  廊   庙   具 , 构  厦  岂 云  缺  ⑨ ? 葵  藿  倾   太  阳   , 物 性   固 莫 夺  ⑩ 。 
     
     
    ɡù wéi lóu yǐ bèi , dàn zì qiú qí xué (11) 。 hú wéi mù dà jīnɡ , zhé nǐ yǎn mínɡ bó (12)?
    顾 惟  蝼  蚁 辈  , 但  自 求  其 穴  (11) 。 胡 为  慕 大 鲸   , 辄  拟 偃  溟   渤 (12)?
     
     
    yǐ zī wù shēnɡ lǐ , dú chǐ shì ɡān yè (13) 。 wū wū suí zhì jīn , rěn wéi chén āi méi (14) 。 
    以 兹 误 生    理 , 独 耻  事  干  谒 (13) 。 兀 兀 遂  至  今  , 忍  为  尘   埃 没  (14) 。 
     
     
    zhōnɡ kuì cháo yǔ yóu , wèi nénɡ yì qí jié (15) 。 chén yǐn liáo zì qiǎn , fànɡ ɡē pò chóu jué (16) 。 
    终    愧  巢   与 由  , 未  能   易 其 节  (15) 。 沉   饮  聊   自 遣   , 放   歌 破 愁   绝  (16) 。 
     
     
     
     
    suì mù bǎi cǎo línɡ , jí fēnɡ ɡāo fēnɡ liè (17) 。 tiān qú yīn zhēnɡ rónɡ , kè zǐ zhōnɡ yè fā (18) 。 
    岁  暮 百  草  零   , 疾 风   高  风   裂  (17) 。 天   衢 阴  峥    嵘   , 客 子 中    夜 发 (18) 。 
     
     
    shuānɡ yán yī dài duàn , zhǐ zhí bù dé jié (19) 。 línɡ chén ɡuò lí shān , yù tà zài dié niè (20) 。 
    霜     严  衣 带  断   , 指  直  不 得 结  (19) 。 凌   晨   过  骊 山   , 御 榻 在  嵽  嵲  (20) 。 
     
     
    chī yóu sāi hán kōnɡ , cù tà yá ɡǔ huá (21) 。 yáo chí qì yù lǜ , yǔ lín xiānɡ mó jiá (22) 。 
    蚩  尤  塞  寒  空   , 蹴 踏 崖 谷 滑  (21) 。 瑶  池  气 郁 律 , 羽 林  相    摩 戛  (22) 。 
     
     
    jūn chén liú huān yú , lè dònɡ yīn jiāo ɡě (23) 。 cì yù jiē chánɡ yīnɡ , yǔ yàn fēi duǎn hè (24) 。 
    君  臣   留  欢   娱 , 乐 动   殷  胶   葛 (23) 。 赐 浴 皆  长    缨   , 与 宴  非  短   褐 (24) 。 
     
     
    tónɡ tínɡ suǒ fēn bó , běn zì hán nǚ chū (25) 。 biān tà qí fū jiā , jù liǎn ɡònɡ chénɡ què (26) 。 
    彤   庭   所  分  帛 , 本  自 寒  女 出  (25) 。 鞭   挞 其 夫 家  , 聚 敛   贡   城    阙  (26) 。 
     
     
    shènɡ rén kuānɡ fěi ēn , shí yù bānɡ ɡuó huó (27) 。 chén rú hū zhì lǐ , jūn qǐ qì cǐ wù (28)?
    圣    人  筐    篚  恩 , 实  欲 邦   国  活  (27) 。 臣   如 忽 至  理 , 君  岂 弃 此 物 (28)?
     
     
    duō shì yínɡ cháo tínɡ , rén zhě yí zhàn lì (29) 。 kuànɡ wén nèi jīn pán , jìn zài wèi huò shì (30) 。 
    多  士  盈   朝   廷   , 仁  者  宜 战   栗 (29) 。 况    闻  内  金  盘  , 尽  在  卫  霍  室  (30) 。 
     
     
    zhōnɡ tánɡ yǒu shén xiān , yān wù ménɡ yù zhì (31) 。 nuǎn kè diāo shǔ qiú , bēi ɡuǎn zhú qīnɡ sè (32) 。 
    中    堂   有  神   仙   , 烟  雾 蒙   玉 质  (31) 。 暖   客 貂   鼠  裘  , 悲  管   逐  清   瑟 (32) 。 
     
     
    quàn kè tuó tí ɡēnɡ , shuānɡ chénɡ yā xiānɡ jú (33)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 , lù yǒu dònɡ sǐ ɡǔ (34)!
    劝   客 驼  蹄 羹   , 霜     橙    压 香    桔 (33) 。 朱  门  酒  肉  臭   , 路 有  冻   死 骨 (34)!
     
     
    rónɡ kū zhí chǐ yì , chóu chànɡ nán zài shù (35) 。 
    荣   枯 咫  尺  异 , 惆   怅    难  再  述  (35) 。 
     
     
     
     
    běi yuán jiù jīnɡ wèi , ɡuān dù yòu ɡǎi zhé (36) 。 qún bīnɡ cónɡ xī xià , jí mù ɡāo zú wū (37) 。 
    北  辕   就  泾   渭  , 官   渡 又  改  辙  (36) 。 群  冰   从   西 下  , 极 目 高  崒 兀 (37) 。 
     
     
    yí shì kōnɡ tónɡ lái , kǒnɡ chù tiān zhù zhé (38) 。 hé liánɡ xìnɡ wèi chè , zhī chēnɡ shēnɡ xī sū (39) 。 
    疑 是  崆   峒   来  , 恐   触  天   柱  折  (38) 。 河 梁    幸   未  坼  , 枝  撑    声    窸 窣 (39) 。 
     
     
    xínɡ li xiānɡ pān yuán , chuān ɡuǎnɡ bù kě yuè (40) 。 lǎo qī jì yì xiàn , shí kǒu ɡé fēnɡ xuě (41) 。 
    行   李 相    攀  援   , 川    广    不 可 越  (40) 。 老  妻 寄 异 县   , 十  口  隔 风   雪  (41) 。 
     
     
    shuí nénɡ jiǔ bú ɡù ? shù wǎnɡ ɡònɡ jī kě (42) 。 rù mén wén háo táo , yòu zǐ è  yǐ zú (43) 。 
    谁   能   久  不 顾 ? 庶  往   共   饥 渴 (42) 。 入 门  闻  号  啕  , 幼  子 饿 已 卒 (43) 。 
     
     
    wú nínɡ shě yì āi , lǐ xiànɡ yì wū yè (44) 。 suǒ kuì wéi rén fù , wú shí zhì yāo zhé (45) 。 
    吾 宁   舍  一 哀 , 里 巷    亦 呜 咽 (44) 。 所  愧  为  人  父 , 无 食  致  夭  折  (45) 。 
     
     
    shēnɡ chánɡ miǎn zū shuì , mínɡ bú lì zhēnɡ fá (47) 。 qǐ zhī qiū hé dēnɡ , pín jù yǒu cānɡ zú (46) 。 
    生    常    免   租 税   , 名   不 隶 征    伐 (47) 。 岂 知  秋  禾 登   , 贫  窭 有  仓   卒 (46) 。 
     
     
    fǔ jì yóu suān xīn , pínɡ rén ɡù sāo xiè (48) 。 mò sī shī yè tú , yīn niàn yuǎn shù zú (49) 。 
    抚 迹 犹  酸   辛  , 平   人  固 骚  屑  (48) 。 默 思 失  业 徒 , 因  念   远   戍  卒 (49) 。 
     
     
    yōu duān qí zhōnɡ nán , hònɡ dònɡ bù kě duō (50)!
    忧  端   齐 终    南  , 澒   洞   不 可 掇  (50)!
     
     

  •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①。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②。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③。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④。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⑤。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⑥。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⑦。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⑧。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⑨?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⑩。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11)。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12)?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13)。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14)。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15)。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16)。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風裂(17)。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18)。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19)。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20)。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21)。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22)。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23)。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24)。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25)。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26)。
     
    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27)。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28)?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29)。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30)。
     
    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31)。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32)。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3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34)!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35)。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36)。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37)。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38)。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39)。
     
    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40)。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41)。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42)。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43)。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44)。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45)。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47)。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46)。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48)。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49)。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50)!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杜陵有我这样一位平民,年岁愈大,意趣愈益变得拙笨。对自己的期许显得多么愚妄,私下里竟自比稷、契两位贤臣。果然到头来落得个大而无当,我虽满头白发,却甘愿平生辛勤。除非盖棺论定才肯罢休,这个志愿始终相伴着充满渴望的生活。我整年地为百姓的疾苦忧虑牵挂,愁肠满怀止不住的叹哦。虽然遭到同辈们的讪然讥笑,可我更激昂慷慨地引吭高歌。我何尝没有放浪江湖的打算,悠闲萧洒,消磨掉一生的岁月。但生逢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怎忍得诀别朝廷,寄情山河?固然当今朝廷上英才济济,建造大厦哪里还谈什么亏缺!自古以来葵藿倾叶就向着太阳,事物的本性难以更改。象我这蝼蚁般低微之辈,有个安居的处所就心安理得。为何还要羡慕大鲸,时常打算着游息于大海?从中我领悟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把求富荣而拜见权贵的行径引为羞耻。忙碌劳苦,随性之所好直到如今,怎忍与草木同腐,在风尘中消失。终究又愧对那古来的名士——巢父和许由,难能毅然地改变自己的报负,象他们那样在名山中隐居。姑且沉溺于酒兴中来自我消遣,放声高歌以驱散极度的愁绪。
     
    一年中最末的时节百草都已凋零,劲吹的寒风似要将高岗袭陷。天空中阴云密布如重叠的山峦,我这个客子夜半动身返归家园。严寒的霜天里衣带折断却不能系结,因手指僵直得不能动弹。凌晨时分我路经骊山,只见皇帝的寝宫高耸在山巅。大雾缭绕弥漫了整个寒空,溜滑的崖谷行走万分艰难。骊山的温泉,蒸气弥漫升腾,羽林军密麻麻地挨挤着、接踵摩肩。君王和大臣们留在那里寻欢作乐,鼓乐声响彻云霄,荡漾在山间。凡赐浴温泉的都是些达官贵人,能赴御宴的也没有粗布短衣的平民百姓。天子从玉阶彤庭上分赐的素帛,本都是寒苦人家的工女们织成。下属的官吏们鞭打追逼她们的夫家,如此搜刮来贡奉给京城的朝廷。天子把成筐的绢帛赏赐给群臣,实在是指望他们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大臣们如果忽视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君王岂不是把这些玉帛白白地浪费一空?很多有才之士集聚于朝廷,一切有 “仁”心的朝臣对此应该目怵心惊。何况我还听说内廷里金盘一类的珍宝,都散失在皇亲国戚的家中。庭堂内犹如仙人般的杨家舞女,在香烟缭绕中飘动着洁白如玉的身躯。给客人穿上轻暖的貂鼠皮裘,听着悲管和清瑟交相合奏的乐曲。劝客品尝珍贵的驼掌做的鲜汤,还有鲜美的橙子和香桔。达官贵人家里的酒肉发出了臭味,荒野的路上却有冻死的尸骨。荣华和枯萎相异于咫尺之内,我满怀的落寞惆怅难以再诉述。
     
    我乘车北行到了泾渭二水的交汇处,横过了渡口,改换了车道继续前行。光涌的流水从西向东奔流而下,放眼望去,恰似座座高峻险要的山峰。使人疑为共工触折了不周山的天柱,其势凶猛来自陇西的崆峒。幸好河上的桥梁还没有冲塌,两侧的桥柱发出 “吱吱”的响声。行旅的人们攀援着从上面走过,不然,这么宽广的河面,实在是难以逾越。年迈的妻子寄居住客乡异县,十口之家阻隔于肆虐的风雪。谁能久居在外而不思念家人?希望回返共度贫苦的岁月。刚一跨进家门就听到号啕的哭声,年幼的娇儿被饥饿夺去了性命。即使我能够强忍住内心的悲恸,里巷邻居也禁不住地哭泣伤神。象我这样的父亲多么令人惭愧,竟然养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使他亡身。哪里知道秋天的谷禾已经成熟,贫穷的人家还有此等不幸。我生来便可享受这种特殊的权利: 免除徭役免兵役。每想到家中的惨况还感到酸辛,更不要说平民百姓常会纷扰不止。默默地想想那些流离失业的人们,再想想那些戍边卫国的兵士。我无限的忧愁高过了终南山,象辽阔的大水无边无际。
     
  •  ①杜陵:地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代属杜伯国地。因有汉宣帝陵暮,故曰杜陵。杜甫祖籍杜陵,他本人也曾在杜陵附近的杜曲住过,故每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布衣:没有官职的人,即平民百姓。老大:年老。杜甫是年四十四岁,自以为年纪老大。拙:犹云不通世故。与下句的“愚”均为作者激愤之词,自嘲中带有幽愤。
    ②许身:自许,期望自己。窃:私自。稷(ji季)与契(xie谢):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两位贤臣。稷,即后稷,相传尧时为农官,曾教民耕种。契,即殷契,相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文化教育。
    ③瓠(huo获)落:亦作“廓落”。空廓无所容,大而无当。此处指志大而无所作为。契(qie怯)阔:勤苦。
    ④觊豁(ji huo计货):希望实现。觊,希望,冀望。豁,通,达。引申为实现。
    ⑤穷年:整年,一年到头。黎元:百姓。肠内热:内心焦虑,忧心如焚。
    ⑥同学翁:即同辈人。翁字外示敬意,实含讥刺。
    ⑦江海志:浪迹江海,遁世隐居的愿望。
    ⑧尧舜:传说中古代的两位圣君,此借指唐玄宗。
    ⑨廊庙具:国家栋梁之材。廊庙,朝廷。具,器具,材料。
    ⑩葵藿:葵,园葵,我国古代的一种菜蔬。藿,豆的叶子。二物均有倾叶向日之本性。故古人每以葵藿倾日喻臣下忠君。物性:事物的本性。夺,改变。
    (11)顾惟:自念。蝼蚁辈:蝼蛄和蚂蚁般地位低微、力量弱小的人。杜甫自喻。案:一说指日光短浅、但知营谋私利之徒。亦可通。
    (12)偃:卧,栖息。溟渤:大海的别名。
    (13)干谒:求请权贵。
    (14)兀兀:劳碌、勤苦。
    (15)巢与由:巢父和许由。传说中唐尧时代两个著名隐士。
    (16);沉饮:沉湎于酒,嗜酒无度。破:解除。
    (17)零:凋零,凋落。
    (18)天衢(qu渠):天空。衢,四通八达的大路。天空高远广阔,无处不通。故称。峥嵘:本指山高峻的样子,此处形容阴云重叠如山。客子:旅居在外之人,杜甫自谓。
    (19)指直:手指冻得僵直。
    (20)骊(li梨)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山上有华清宫和温泉,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十月来此避寒,寻欢作乐。御榻:皇帝的床。此借指皇帝寝宫。嵽嵲(dienie迭聂):山高峻的样子。此指骊山。
    (21)蚩 (chi 痴)尤:相传是黄帝时的诸侯,曾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作大雾,黄帝的军队为之昏迷。此处借指大雾。
    (22)瑶池: 传说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宴会之处,此指骊山温泉。郁律: 水气氛氲貌。羽林: 唐时置左右羽林军,即皇室卫队。摩戛(jia 荚):武器互相摩擦。形容卫士众多。
    (23)殷:盛大。胶葛:旷远,广大。此句意谓乐声响彻云霄。
    (24)长缨:代指达官权贵。缨,帽带。短褐 (he 贺):粗布短衣,代指平民百姓。
    (25)彤庭:指朝廷。彤,朱红色。宫殿多为朱红色,故称。
    (26)聚敛: 横征暴敛。
    (27)圣人: 古代称颂皇帝的习惯用语。筐篚 (fei):两种竹器。古制,皇帝赐宴后,用筐篚盛币帛赏赐群臣。邦国活: 使国家生存、发展。意谓治理好国家。
    (28)至理: 最根本的道理。案: 此二句明责群臣虚糜赏赐,实讽皇帝滥赏无节。
    (29)多士: 指百官。战栗: 触目惊心,警惕戒惧。
    (30)内金盘: 泛指宫廷中的奇珍异宝。内,皇帝宫禁称大内,唐时有东内、西内、南内。卫霍: 卫青、霍去病。两家均为汉武帝时很有势力的外戚。此借指杨贵妃的亲属杨国忠之流。
    (31)神仙: 唐人惯称歌伎舞女为神仙。烟雾: 形容舞女衣裳之薄,轻飘似烟雾。玉质: 形容肌肤细腻洁白。
    ( 3 2 ) 貂鼠: 一种毛皮珍贵的小动物。悲、清: 形容音乐声调之美。
    (33)驼蹄羹:用骆驼蹄作成的肉汤。泛指珍馐美味。橙、橘:均产于南方、古时交通不便,在北地为名贵果品。
    (34)朱门: 涂红漆的大门。指豪富之家。
    (35)荣: 草木繁茂。此指朱门的荣华富贵。枯: 枯槁。此指人民的贫困憔悴。咫尺:极言其近。周制八寸为咫。
    (36)北辕:车向北行。北,作动词用。辕,车前面驾牲畜的部分。泾渭: 泾水和渭水。二水于陕西临潼县境内合流。官渡: 官家设的渡口。
    (37)崒 (zu族) 兀: 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冰凌堆叠,顺流而下,波浪高涌如山。
    (38)崆峒 (kong tong空同): 山名,在今甘肃省岷县境内。泾渭二水皆源于陇西,故云: 崆峒来”。天柱: 神话传说中支撑天的柱子。《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案: 以上四句隐喻政治形势之险恶,忧国家将覆。
    (39)河梁:桥。坼 (che彻): 裂开,断裂。枝撑:桥下交木支柱。窸 窣 (xi su西苏)j象声词,指桥下支柱摇晃发出的声音。
    (40)行李:行人。攀援: 牵引、搀扶。川: 河。
    (41)寄:客居。异县: 他乡,此指奉先县。
    (42)顾: 顾念。庶: 希望。
    (43)号啕 (tao 桃): 啼哭呼号。卒:死。
    (44)宁: 岂能。里: 同里巷的人,街坊邻居。
    (45)夭折: 未成年而死亡。
    (46)登: 成熟。窭 (ju巨):贫穷。仓卒(cu促):急遽。引申为发生意外事故。卒,同猝。
    (47)免租税: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按唐律享有免缴租税,免服兵役之特权。
    (48)抚迹:回顾往事。迹,经历。平人:即平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故以“人”代“民”。骚屑:本指风声,此处喻骚动不安。
    (49)失业徒:失去土地的农民。业,产业,此指土地。远戍卒:到远方防守的士兵。
    (50)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是秦岭山脉的主峰。澒(hong讧)洞:弥漫无际貌。此喻忧思深广,茫然无际。掇(duo多):收拾。
     
     
  •  
    【集评】 清·清起龙:“是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断不宜如朱、仇诸本琐琐分裂。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 ‘许身’、‘比稷、契’ 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 ‘忧端齐终南’ 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其 ‘稷契’ 之心,‘忧端’ 之初,在于国奢民困。而民惟邦本,尤其所深危而极虑者。故首言去国也,则曰 ‘穷年忧黎元’; 中慨耽乐也,则曰 ‘本自寒女出’;末述到家也,则曰 ‘默思失业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则其所谓比 ‘稷、契’ 者,果非虚语,而结 ‘忧端’ 者,终无已时矣。” ( 《读杜心解》)
     
    《唐宋诗醇》:“此与《北征》为集中巨篇,撼郁结,写胸臆,苍苍茫茫,一气流转。其大段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波折也。甫以布衣之士,乃心帝室,而是时明皇失政,大乱已成,方且君臣荒宴,若罔闻知。甫从局外,蒿目时艰,欲言不可,盖有日矣,而一于此诗发之。前述平日之衷曲,后写当前之酸楚,至于中幅,以所经为纲,所见为目,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板》、《荡》之后,未有能及此者。此甫之所以度越千古,而上继三百者乎?”(卷九)
     
    清·杨伦:“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此及《北征》尤为集内大文章,见老杜平生大本领;所谓巨刃摩天,乾坤雷破者,惟此种足以当之。”(《杜诗镜铨》)
     
    今·俞平伯:“他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以文而论,固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矣。”(《说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杜甫研究论文集二辑》19页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死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七七○),一生经历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李白并称、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
     
    杜甫的诗歌创作,以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为界线,可分为前期和后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长诗的出现,就是由前期转向后期的显明标志,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主导思想。
     
    杜甫的远祖杜预,是西晋王朝的名将,精通儒家经典,自谓“有《左传》癖”,著有《春秋长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做过膳部员外郎,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县令。杜甫自己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说:“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可以看出,他出身于一个有着儒学传统和文学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他也是以此自豪的。
     
    杜甫青壮年时期,读书游历,过着“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正因为比较“快意”,所以尽管南游吴越,北游齐赵梁宋,跑了许多地方,却浮在社会的上层,没有深入人民生活,因而未能写出比较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作品。
     
    累代“奉儒守官”,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自然要走“学而优则仕”,以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道路。所以他“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天宝五年,来到唐王朝的京城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他毫不掩饰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事与愿违,“要路”难登。天宝六年,唐玄宗“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到长安应试。杜甫抱着极大的希望参加了这次考试,满以为凭着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才学,从此可以脱颖而出,青云直上。不料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堵塞贤路,搞了个大骗局:连一个人也没有录取,却给唐玄宗上表贺喜,说什么“野无遗贤”。意思是:像我李林甫这样的宝贝早被求贤若渴的皇帝陛下一个不漏的弄到朝廷里来了,剩下的都是些大草包,不堪入选。这件事,使杜甫认识到被权奸李林甫之流把持着的朝政是多么黑暗!他在《奉赠鲜于京兆》一诗里愤慨地说:“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这时候,杜甫的家庭早已没落,他困处长安,不但不能“立登要路”,而且“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连生活也难于维持。到了后来,“长安苦寒谁最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简直贫困到挨饿受冻的地步了!加上疾病的折磨,把当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杜甫,弄得“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就这样,他从社会的上层跌落下来,逐渐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看到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思想感情也跟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杜甫在长安困处十年,直到天宝十四年他四十四岁的时候,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的官儿,其职务是“掌武官簿书”,这对他的“致君尧舜”的宏伟抱负简直是莫大的讽刺!而且,上任不久,就感到这个小小官儿还不好做,必须趋炎附势,才能混下去。而这又不是他的特长,于是决意不干了,写了一篇《去矣行》:“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焉能作梁上燕,衔泥附炎热?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蓝田山有的是玉,但那东西究竟不能吃。所以他并没有到蓝田去,而是在这年十一月,跑到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去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著名的长篇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篇长诗可分三大段。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是第一段,紧扣题中的“京”字,咏的是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是第二段,叙“赴奉先县”的经历,咏的是旅途中的感怀。从“北辕就泾渭”至结尾是第三段,写到家以后的感受,咏的是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忧怀。
     
    先看第一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两句冒下,接着写“拙”的内容。当杜甫浮在社会上层之时,已有“所历厌机巧”的感慨。而“拙”,正是与“机巧”对立的。所以这里的“拙”,原是愤激之词,是对于“机巧”的批判。“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正是“拙”的具体表现,因而自然引起了“同学翁”的耻笑。而他自己呢,尽管“取笑同学翁”,却“浩歌弥激烈”。你越耻笑,我越不肯放弃“自比稷契”的政治抱负;虽然“白首契阔”,穷愁潦倒,也是心甘情愿的。“同学”后加一“翁”字,外示尊敬,实含讽刺。作者在另一首诗里写过:“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人家正因为不“拙”不“愚”,善弄“机巧”,所以都早已官高爵显,衣轻乘肥,安得不尊之为“翁”!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两联一纵一收,与前面的“盖棺事则已……”呼应:朝廷既不用我,我满可以放浪江湖,悠闲自在地消磨岁月;然而好容易碰上了唐玄宗这么个在开元时期曾经一度“励精图治”的“尧舜之君”,可以辅佐他实现我的拯救“黎元”的“稷契之志”,怎忍丢下他不管呢!“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又一开一合:朝廷里充满了栋梁之材,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只是我对皇帝的忠诚出于天性,怎能使葵和藿的叶子不倾向太阳呢!“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以下,又是几番转折,几番吞吐,批判了只顾私利的蝼蚁之辈,感慨于自己由于“独耻干谒”而“误”了“生理”,归结到“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又回到对于“稷契之志”的坚持上。“此志”既不能实现,又不肯放弃,就只好“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借作诗饮酒排除内心的忧思愤懑了。
     
    关于“葵藿倾太阳”,《杜诗散绎》译为“向日葵生来就是随着太阳转的”,有的注本也把“葵”解为向日葵,不恰当。向日葵一名西番葵,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十七世纪,我国才从南洋引进,杜甫怎会见到?杜甫所说的“葵”系锦葵科宿根草本,《花镜》说它“一名卫足葵,言其倾叶向阳,不令照其根也”。“藿”,指豆叶,也向阳。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杜甫的这句诗,实取义于此,既表现自己“倾太阳”的忠诚,也包含“太阳”不为之“回光”、却仍然希望其“回光”的复杂内容,与上文“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和下文“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有内在的联系。而希望太阳回光,又是为了实现稷契之志。
     
    这一段,抑扬顿挫,千回百折,表现了作者因“稷契之志”无法实现而引起的内心矛盾,“拙”、“愚”、“取笑”、“独耻”、“忍为”等词,充满了愤激之情。对当时的统治者虽没有正面揭露,但意在言外。说自己因“愚”、“拙”而“居然成濩落”、“取笑同学翁”,则“同学翁”因“机巧”而爬上去,自不待言。说自己“独耻事干谒”,则不以“干谒”为耻的,自然大有人在,也不待言。至于称唐玄宗为“尧舜君”,称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为“廊庙具”,也不是真心赞扬。那“尧舜君”、“廊庙具”究竟是什么货色,作者在第二段里作了相当生动的描写。
     
    且看第二段。
     
    前六句写从长安出发的情景。天寒岁暮,百草凋零,天衢阴森,疾风怒吼,作者就在这阴森冷酷的黑夜里从唐王朝的京城出发了。“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一路上,真把这位“敝衣百结”的“寒儒”冻得够呛!这六句,并非单纯写景,而含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在结构上,既反衬下面的“瑶池气郁律……”,又正映下面的“路有冻死骨”。以下“凌晨过骊山”至“霜橙压香橘”二十八句,写路经骊山时的所见所闻。按《唐书》记载:唐玄宗每年十月率领贵妃宠臣到骊山华清宫“避寒”。杜甫路过骊山之时,他们正在那里寻欢作乐:温泉之上,热气蒸腾,乐声大作,响彻天际。在羽林军的森严护卫下,有的在温泉里洗浴,有的在筵席上大嚼。那位“尧舜君”看见他的臣妾洗得漂亮、吃得肥胖,不禁龙颜大悦,赐以大量金帛。“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怵目惊心,感慨万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打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彤庭”、“寒女”,对比鲜明;“鞭打”、“聚敛”,揭露无余。这里的“多士”,也就是第一段里的“廊庙具”;这里的“圣人”,也正是第一段里的“尧舜君”。作者在措词上,着重指斥“多士”,而为“圣人”开脱;然而事实明摆在那里,“君臣留欢娱”,“赐浴皆长缨”,究竟是谁在“留”、谁在“赐”呢?不正是那位“圣人”自己吗!那么,谁在默许“鞭打”、谁在纵容“聚敛”,也就昭然若揭了!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圣人’四句,言厚赐诸臣,望其活国,如共佚豫,便同弃掷矣。此以责臣者讽君也。”这看法相当中肯。以下八句,又从所见联想到所闻,矛头直指唐玄宗的舅子杨国忠和姨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况闻内金盘,多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皇宫里的金盘都跑到外戚家里去了,大概也是“望其活国”吧!然而外戚的表现又如何呢?“中堂舞神仙”以下六句,对他们的骄奢淫逸作了无情的揭露;然后概括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写出了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交互见义。上句以吃概穿,下句以穿概吃。“酒肉臭”,绫罗绸缎也必然堆积如山;穷得没衣穿以至“冻死”,饭也必然吃不饱。《岁宴行》里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也是这种写法。“朱门”,包括普天下的朱门;“路”,也包括普天下的路,具有普遍性。但这又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的。在这里,“朱门”首先是前面所写的朱门,“路”也首先是作者这时所走的路。那“冻死骨”,正躺在作者前面。宫墙内外,咫尺之隔,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于是诗人以“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束上起下,继续走他的“路”,十分自然的过渡到第三段。
     
    再看第三段。
     
    从“北辕就泾渭”到“川广不可越”十句,写从骊山向北渡河奔赴奉先的艰苦旅行。“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等句,是写眼前景,也象征时局的不安、险象环生。王嗣奭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家将覆也。”这说法颇有见地。接着的四句点明此行的目的:“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二十字凄怆动人。老妻弱子,寄居异县,自己流寓长安,残杯冷炙,哪有余钱接济他们!这次探家,也没有携金带银(囊中只有“餐玉法”),只想和他们同饥共寒,作精神上的安慰罢了。然而可悲的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想和这个可怜的孩子一同挨饿受冻,也已经不可能了!“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和《羌村三首》中的“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写法相似。“里巷”之所以“呜咽”,大概也由于他们有饿死孩子的遭遇吧!“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中的“贫窭”是指自己,也包括那些“呜咽”的邻人,包括普天下所有的穷人。秋禾丰收,穷人仍不免饿死,那么粮食到那儿去了呢?回顾第二段所写的“聚敛贡城阙”等等,这问题就用不着再作回答了。结尾八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出身官僚家庭的杜甫享有免交租税、免服兵役的特权,总比平民百姓的日子好过些,然而还不免有饿死孩子的“酸辛”,那么负担租税、兵役的老百姓们的处境如何,也就可想而知。在结构上,又与第二段“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打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呼应。“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由“平人固骚屑”扩展开来,默思那些“失业徒”和“远戍卒”怎样活下去。“失业徒”,是被繁重的租税逼得倾家荡产的平民,统治者的“鞭打”、“聚敛”不断进行,“失业徒”的队伍也就不断扩大。“远戍卒”的灾难尤其深重:“明皇时则尤苦戍边。”“其戍边者又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广大人民有的已冻饿而死,活着的也挣扎在死亡线上;而那位“尧舜君”和他的“廊庙具”,却正在华清宫避寒,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毫不吝惜地挥霍着人民的血汗。诗人回顾出京以来所见所闻所遭所想,真感到了唐王朝的岌岌可危,而又徒唤奈何;于是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结束全篇。
     
    “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这是贯串全诗的主线,也是杜甫的主导思想。杜甫夸耀他的“奉儒守官”的家世,以“儒者”自居,他的政治理想,正是儒家的仁政主义。儒家的仁政主义,是以“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人性论”为其哲学基础的。孟子曾说:人们看到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去,必然会产生“恻隐之心”、赶上去抢救他。这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正是“仁之端也”。所以,不管什么阶级的人,都可以成为“仁者”,都可以爱一切人。他提出传说中治水的大禹和“教民稼穑”的后稷,称赞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杜甫完全接受了孟子的这些思想。“窃比稷与契”,实际是“窃比禹与稷”,不说禹而说契,是为了押韵的原故。“许身”禹稷,就是要立志拯救天下的饥溺,使天下大治;而放眼一看,普天下的老百姓正处于饥溺之中,所以自然要为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担忧,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了。
     
    儒家的仁政主义,是要通过“君”来实现的,所以杜甫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君”上。“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当然表现了他的忠君思想。但当时的“君”,却越来越使他失望。杜甫在写于这篇《咏怀》之前的《奉赠韦左丞丈》中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说:由于唐玄宗并不是“尧舜之君”,因而天下风俗不淳,他之所以要“立登要路”,正是为了把唐玄宗辅佐成“尧舜之君”,实行仁政,从而使天下风俗淳厚起来。在这篇《咏怀》中,尽管称唐玄宗为“尧舜君”,并且用“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替他辩解,但在具体问题上,却毫不含糊。“御榻在嵽嵲”,这是说他率领臣子在骊山游幸;以下所写的骄奢淫逸生活,都是他带的头。杜甫在另一首诗里说过:“天王行俭德,俊乂始盈庭。”正是说有什么君,就有什么臣,因而“责臣”,也正是“讽君”。
     
    儒家是主张实行仁政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朝累代的封建统治者大都唱着“仁民爱物”、“爱民如子”之类的高调,但在实际上则往往是挂羊头卖狗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杜甫却真心相信那一套,一心想“致君尧舜”,实行“仁政”,“仁民爱物”,因而困居长安,累碰钉子。他看得很清楚,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的大小官僚,都不是在“致君尧舜”,而是在致君桀纣,没有一个是“忧黎元”的。唐玄宗本人也并不想行“仁政”。这样,杜甫的理想和当时的现实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激起了内心的苦闷。在《咏怀》之前,已有“有儒愁饿死”、“儒冠多误身”,“儒术于我何有哉”的感慨。到了后来,则自我解嘲,说他是“乾坤一腐儒”。在这篇《咏怀》的第一段里,又说自己“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取笑同学翁”。这一切,都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和现实不相容而产生的矛盾心情。
     
    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我们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爱无产阶级,是社会使他们感觉到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命运的结果。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杜甫接受了儒家“仁民爱物”、“人饥己饥”的仁政思想,却没有从观念出发,关在房里去做“内省”功夫,也没有立登“要路”,爬上朝廷的显要地位,而是“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仕途失意,屡受挫折,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甚至饿死了孩子。当“里巷亦呜咽”的时候,他不能不感到自己和那些“平人”有着类似的遭遇、类似的命运。因此,他才能由自己“抚迹犹酸辛”想到“平人固骚屑”,进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因此,他才能写出“鞭打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同情民间疾苦、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恶的光辉诗句。
     
    与杜甫同时的诗人元结写过这么一首诗:“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这诗很能说明问题。元结未做官时到瀼溪去,那里的人民对他很亲切。后来做了官,再到瀼溪去,人民望见他佩带“冠缨”,官气十足,都吓跑了。杜甫从小受儒家教育,早已接受了“仁民爱物”的仁政思想。但当他三次“壮游”,浮在社会上层,过着“放荡”、“清狂”生活的时候,并没有从仁爱的观念出发,写出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宏篇钜制。直到十年困居长安,仕途失意,生计维艰,饥寒交迫,从而思考了许多问题,才逐渐认识到朝政的黑暗,逐渐看到人民的苦难,逐渐把他的笔触伸入广阔的现实。这篇《咏怀五百字》,乃是他十年困居长安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思考的总结,不论就杜甫自己的创作生涯说,还是就我国五言古诗的发展历史说,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题中标出“自京赴奉先县”,说明这篇诗具有“纪行”性质,不能不运用叙事和写景手法;题中标出“咏怀”,说明这篇诗的重点是倾吐怀抱,不能不运用抒情和议论手法。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这个别开生面的题目,又要求在写法上别开生面,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读完全诗,就知道作者正是这样做了的,而且做得很出色。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纪”什么“行”、“咏”什么“怀”。如果咏的是与祖国、与人民无关的个人哀乐,纪的是毫无社会意义的身边琐事,即使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也不能保证所写的就是划时代的杰作。
     
    作者先从“咏怀”入手,抒发了许身稷契、致君泽民的崇高理想竟然“取笑”于时、无法实现的愤懑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火一样的激情,其爱祖国、爱人民的胸怀跃然纸上。而正因为“穷年忧黎元”,所以尽管“取笑”于时,而稷契之志仍不肯放弃,这自然就把个人的不幸、人民的苦难和统治者的腐朽、唐王朝的危机联系起来了。而这种“咏怀”的特定内容,自然决定了“纪行”的特定内容;“纪行”的内容,又扩大和深化了“咏怀”的内容。
     
    “纪行”有两个重点:一是写唐明皇及其权臣、宠妃在华清宫内的骄奢荒淫生活,二是写到家后孩子已被饿死的惨象,都具有高度典型性,而写法又各有特点。
     
    华清宫内的一切,宫外的行路人无法看见,因而其叙述、描写,全借助于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这种出于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大段文字如果处理失当,就难免与“纪行”游离,成为全篇的赘疣。杜甫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既通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又与前段的“咏怀”一脉相承,构成了“纪行”的主要内容。在前段,他已经提到了“当今”的“尧舜君”和“廊庙具”。而“黎元”的处境之所以使他“忧”、使他“叹息”,就和这“尧舜君”、“廊庙具”有关;他拯救“黎元”的稷契之志之所以无法实现,也和这“尧舜君”、“廊庙具”有关;他渴望实现稷契之志,百折不挠,又决定了他对“尧舜君”和“廊庙具”始终抱有幻想。所以,当他“凌晨过骊山”之时,望见“羽林相摩戛”,听见“乐动殷胶葛”,那“尧舜君”与“廊庙具”在华清宫寻欢作乐的许多传闻就立刻在“比稷契”的思想火花和“忧黎元”的感情热流里同自己对于民间疾苦的体验联结起来,化为形形色色的画面,浮现于脑海,倾注于笔端,形成这一段不朽的文字。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未离开“纪行”的主线。
     
    如果说写华清宫的一段,其特点是由所见联想到所闻所感,从而驰骋艺术想象、进行典型概括,那么写奉先家中的一段,其特点则是实写眼前情景,而这些眼前情景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这两段写法上各有特点,又有共同性。共同性在于就亲眼所见叙事、写景的文字都不多,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这是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这个独创性的题目相适的。仇注引胡夏客曰:“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余皆议论,感慨成文。”又曰:“《赴奉先咏怀》,全篇议论,杂以叙事。《北征》则全篇叙事,杂以议论。盖曰‘咏怀’,自应以议论为主;曰‘北征’,自应以叙事为主也。”这看法相当中肯。然而以“五百字”的宏大篇幅竟然“全篇议论”;用于叙事、写景者“不过数十字”,这是找不到先例的。这种独创性,胡夏客却没有指出。
     
    关于可不可以、需不需要“以议论为诗”的问题,长期以来颇有争论。早在南宋末年,严羽就在《沧浪诗话》中对宋代诗人“以议论为诗”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明代的屠隆在《文论》里也说:“宋人多好以诗议论,夫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把“以诗议论”独归宋人,并以此否定宋诗,这意见很有普遍性,但并不恰当。清初的杰出诗论家叶燮在其论诗专著《原诗》中指出了这一点:
     
    从来论诗者大约申唐而绌宋。有谓:“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于《三百篇》为近;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于《三百篇》为远。”何言之谬也!唐人诗有议论者,杜甫是也。杜五言古议论尤多,长篇如《赴奉先县咏怀》、《北征》及《八哀》等作,何首无议论?而独以议论归宋人,何欤?彼先不知何者是议论,何者为非议论,而妄分时代耶?且《三百篇》中《二雅》为议论者正自不少,彼先不知《三百篇》,安能知后人之诗也?
     
    叶氏指出《三百篇》中就有议论,杜甫《赴奉先县咏怀》等篇“议论尤多”,这是符合实际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抽象的、干巴巴的议论并不能构成动人的诗章。以抽象的、干巴巴的议论为诗,那是必须反对的。杜甫的《咏怀五百字》议论尤多,但并不是冷冰冰地、空空洞洞地发议论,而是带着“比稷契”的崇高理想和“忧黎元”的火热激情,对身历目睹、怵目惊心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思维和审美评价。所以,那议论饱和着生活的血肉,洋溢着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慨叹、谴责与控诉。是议论,也是抒情。或者说,是抒情性的议论。而这饱和着生活血肉的抒情性的议论,又和叙事、写景密不可分,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这具有形象性、抒情性的议论,出自“咏怀”者之口,就构成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读这篇诗,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人物就浮现于我们面前,抒发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谴责朝政的昏暗和统治者的荒淫,倾吐对人民苦难、国家危机的焦虑,肝肠如火,涕泪横流。其强大的艺术力量,百世之后,犹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这篇诗前人多有评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忧端齐终南’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其‘稷契’之心,‘忧端’之切,在于国奢民困。而民惟邦本,尤其所深危而极虑者。故首言去国也,则曰‘穷年忧黎元’;中慨耽乐也,则曰‘本自寒女出’;末述到家也,则曰‘默思失业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则,其所谓‘比稷契’者,果非虚语,而结‘忧端’者,终无已时矣!”对全篇命意、布局的分析,都颇能抓住要领,值得参考。
     
    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诗的体裁写成的。五言古诗,是汉、魏、六朝以来盛行的早已成熟的诗体,在杜甫之前,已经产生了无数不朽的诗章;仅就“咏怀”之作而言,如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之类的组诗都各有特色,脍炙人口。“转益多师”的杜甫当然从汉、魏、六朝以来五言古诗的创作经验中吸取了营养。但把《咏怀五百字》和所有前人的五言古诗相比较,就立刻发现在体制的宏伟、章法的奇变、反映现实的广阔深刻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的天地,把五言古诗的创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正如杨伦在《杜诗镜铨》里所说:“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此及《北征》,尤为集内大文章,见老杜平生大本领,所谓‘巨刃摩天’、‘乾坤雷硠’者,惟此种足以当之。
  •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这年十月,杜甫从长安动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十一月到家。就是这个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爆发了举国震惊的“安史之乱”。而在这个十一月,唐玄宗却还“御榻在嵽嵲”,率杨贵妃及近臣在骊山温泉避寒,过着“仙乐风飘处处闻”的醉生梦死生活。那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而又还没有“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时候。诗人是敏感的,他凭借长安十年生活的体验及认识,以及在探亲途中的所见所闻,从动荡的社会政治的“脉搏”中,从痛苦流离濒临死亡的百姓“体温”中,预感到时代的巨变,君国的衰乱,因而“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读这首诗,确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从中足见杜诗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杜诗被后人赞誉为“诗史”,确非虚言。
     
    这首五言古诗,五百字中,叙述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的“自京赴奉先县”的行程仅寥寥数十字,它是诗歌的表面线索。而“咏怀”——或直言明志,或见闻咏怀,或托遭遇抒情,才是全诗的主体。
     
    全诗三大段,第一段自“杜陵有布衣”至“放歌破愁绝”,自叙平生大志在于辅君济民,可是至今抱志莫伸。其中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此志常觊豁”止,申明平生自有大志,虽辛勤奔走,濩落无成,但除非“盖棺”辞世,否则此志至死不变。诗中说自己“拙” “愚”,是自谦中带愤激之言。第二层至“物性固难夺”,具体阐明了辅君济民的大志。中间含三个转折:虽然被世俗所笑而攀稷契、忧黎元之志弥坚;非不能浪迹山林、隐逸田园而是生逢明君不愿离别;非自视过高、欲跻身显贵之列而是本性难移。第三层至“放歌破愁绝”,是对上面一层意思的补充,表明自己耻以干谒进,又不愿作巢由退,以至穷困至今。中间又含两个转折:奔走利禄、如蝼蚁般自营私穴的虽不乏其人,而自己却想成为巨鲸进入沧海;以盛世为避世洁身高蹈的巢父、许由虽可敬,自己却又不愿仿效以改变志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两头都不愿,就只好饮酒赋诗以忘忧破闷了。在这一段中,诗人进退开合、反接找补,自诘自答,层层转折,把自己愤郁悲凉的心情婉转陈述,真是百折千回而又一气流注。
     
    自“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夹叙夹议,借骊山见闻以慨叹君臣贵戚穷极豪奢而不念民穷时艰。其中也可分三层,首叙诗人仲冬行路备极辛劳,而在骊山,虽然岁暮阴风严寒,温泉中却暖气蒸腾,羽林军往来如梭,君臣醉生梦死、不恤国事。“彤庭”以下十句,在叙事中托讽,沉痛地揭示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的事实。其中“圣人”四句,对玄宗于回护中含隐责。“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问得有理,也沉痛至极。“蚩尤塞寒空”句,“蚩尤”二字,钱谦益以为“借蚩尤以喻兵象”,胡适根据《古今注》所载蚩尤能作雾而解作雾,似均有理。第三层进一步写外戚恃恩骄奢,点明荣枯咫尺的社会现实。其中“煖客”四句文辞华美,十字作对,称为“扇面对”(或称“隔句对”)使语气有所“纡缓”;而“朱门”二句,又复振起,对比鲜明,一笔顿住。因批评谴责君王,所以用藻色丽辞、纡缓语气使之蒙上一层“烟雾”。诗人为君为民,用心良苦,由此也可见一斑。
     
    最后一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最后一句,先叙后议,寄兴托讽,写途中及家室状况,伤时悯乱,忧国忧民。其中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川广不可越”止,叙写途程仓皇以寄兴对国事的隐忧。“暴风雨”来临前群情汹汹的景象动人心魄。“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河水汹涌澎湃,所幸河上的桥梁尚未崩坼,支撑桥梁的竹木架,窸窣有声,令人心惊。“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第二层至“贫窭有仓卒”,由对家庭的悬念写到变生不测、打击沉重,再写到自我怨恨,自我悔愧,把至家时的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以伤时悯乱结束。
     
    “吾读杜甫诗,喜其体裁备。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读杜诗时的深切感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就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作为“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统治阶级一员,诗人却能在诗中反复吟唱着黎民百姓的痛苦,并倾注了自己深深的关切和同情。正是这种伟大的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了该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内在根基。而布局宏大宽展,赋比兴结合运用,百折千回,时开时合,备极跌宕顿挫之妙,则是该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外在表现。
     
    《孟子》七篇,论君与民者居半,其余欲得君,盖以安民也。观杜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宿花石戍》云: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寄柏学士》云: “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而志在“大庇天下寒士”。其仁心广大,异夫求穴之蝼蚁辈,真得孟子之所存矣。东坡先生问老杜何如人?或言似司马迁,但能名其诗尔。愚谓老杜似孟子,盖原其心也。(黄彻《碧溪诗话》卷一)
     
    少陵在布衣中,慨然有致君尧舜之志,而世无知者,虽同学翁亦颇笑之,故“浩歌弥激烈”,“沉饮聊自遣”也。此与诸葛孔明抱膝长啸何异。读其诗,可以想其胸臆矣。嗟夫,子美岂诗人而已哉! (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
     
    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余皆议论感慨成文,此最得变雅之法而成章者也。(胡震亨《唐音癸签》)
     
    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断不宜如朱、仇诸本,琐琐分裂。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赉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忧端齐终南”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其“稷契”之心,“忧端”之切,在于国奢民困。而民惟邦本,尤其所深危而极虑者。故首言去国也,则曰“穷年忧黎元”;中慨耽乐也,则曰“本自寒女出”;末述到家也,则曰“默思失业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则其所谓比“稷契”者,固非虚语。而结“忧端”者,终无已时矣。(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
     
    长诗须有大主脑,无主脑则绪乱如麻。此诗身与国与家,为一篇之主脑。布衣终老,不能遂稷契之志,其为身之主脑也;廊庙无任事之人,致使君臣荒宴,其为国之主脑也;前由身事入国事,转入家事,后即由家事,勘进一层,缴到国事,绪分而联,体散而整,由其主脑之明故也。善用曲笔,非徒纡折以为能,贵断续耳。题本自京赴奉先县,开口一字不提,先总发两段大议,忧国忧民,已见本领。然后入客子长征,又不即及妻子,偏于途次发三段大议,使当时淫乐女宠佞幸毒害生民之态,皆已毕露。然后遥接抵家,读者必谓到头结穴矣,而一结忽又放去,是失业徒、远戍卒,断能复续,续而复断,烟云缭绕,不知其笔何所止,真神化之文也。
     
    ( [清]吴赡泰《杜诗题要》卷一)
     
    《奉先咏怀》一篇,《羌村》三篇,皆与《北征》相为表里,此自周雅降风以后所未有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奉先咏怀》及《北征》是两篇有韵古文,从文姬《悲愤》诗扩而大之者也。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襟抱,断断不能作。然细绎其中,阳开阴合,波澜顿挫,殊足增长笔力。百回读之,随有所得。(施补华《岘佣说诗》)
     
    首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自许稷契本怀,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荡之致。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此及《北征》尤为集内大文章,见老杜平生大本领,所谓巨刃摩天、乾坤雷硠者,唯此种足以当之。( [清]杨伦《杜诗镜铨》卷三)
     
  •  这首五言长诗充分表现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肝肠如焚的政治激情,也最能表现杜诗浑涵汪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前人评这首长篇巨制为 “巨刃摩天,乾坤雷硠”,“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生平大本领” (杨伦 《杜诗镜铨》卷三)。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据《旧唐书》载,这年冬十月壬辰 (初六) 唐玄宗偕杨贵妃幸华清宫。十一月丙寅 (初十一)安禄山自范阳叛乱,杜甫启行时尚不知叛乱消息。但杜甫看到玄宗晚期的政治腐败和时局的不安,似乎已有了风雨欲来的预感,机兆已形,大乱将至。于是触发了诗人对政局的殷忧,写成了这篇空前的弹劾时政的史诗。
     
    题为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取题十分贴切,自京师长安至奉先,以所经为纲,所见为目,来写情抒怀。所以前人看此诗为 “老杜之心迹论” ( 《庚溪诗话》,转引自 《杜诗详注》 卷四)。是诗人抒宿志,摅郁结,写胸臆,苍茫宏阔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从 “杜陵有布衣”到 “放歌破愁绝”为第一大段,抒写诗人一贯恪守的理想,慨叹一生壮志难酬,系咏唱往昔之怀抱。诗的开头“杜陵有布衣”,先自报家门,杜甫于诗开首记时记人,往往表示对该诗的庄重态度。布衣即平民,这时杜甫初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只是个正八品下的军械库保管,与其“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悬殊得有点滑稽。所以曾作了 《官定后戏赠》诗以自嘲,故在这里仍自称布衣。诗人志大命乖,事与愿违,落拓至今,虽为同辈先生所取笑,而守志弥坚。“许身一何愚”,这只是牢骚之辞,不是自己忍为愚。“窃比稷与契”正是志大言大处。而杜甫的这句话,宋时就遭到过指责,周必大就指出 “子美未免儒者大言”(《二老堂诗话》)。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杜甫的自比稷契,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杜甫的己溺己饥,推己及人的精神,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如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等。诗人一生情怀系之于君、国和民,忠君爱国怜民,在他看来是一致的。先发一通大议论,看去似乎离题太远,却正是初上路途的自述之词。
     
    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为第二大段。叙写道上的经历,途中的闻见,感慨君臣耽乐,不恤民隐之失,系咏唱当前之感怀。这一段以记叙为主杂以议论,记事详而议论深。正值大寒季节,中夜行旅,其冷可知,以至“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前人评“处霜雪中,自己体验无不如此,极寻常,道出即佳绝。”明白如话,非常细腻。自京赴奉先,先经临潼,仅几十里,故中夜登程,凌晨即到。明皇天宝间,每年岁暮在此避寒。诗人行至骊山脚下,联想时局,勾勒出一幅明皇君臣冬宫行乐图,赐浴宴饮,穷奢极欲,轻歌曼舞,不知大难即将临头,尚在醉梦之中。“彤庭”八句,即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之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震人心弦、千古不朽的名句,是杜甫经过长期困顿生活的体验,是对现实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高度艺术概括。杜甫所以被后世誉为“诗圣”、“人民诗人”,就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作了深刻的艺术再现。王嗣奭说: “朱门酒肉等语,皆道其实,故称诗史。” ( 《杜臆》) 这是很中肯的。
     
    从“北辕就泾渭”,到“澒洞不可掇”为第三大段,叙述路途险阻及到家之后所见家室贫困的情况。忧国家倾危,感家事哀苦,并推己及人,悯怜百姓,系咏唱将来之愁怀。前十句,以夸张手法写途中眼前之景,且语寓双关,兼喻国家政治形势的险恶急迫。中间十句写家庭境遇,一路感叹哀伤,入门就听见号哭声,原来自己的幼子已被饿死。杜甫是非常疼爱子女的,这个突然打击,更是令人难以承受。“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天折”,这种父子至情,自责自怨,其悲惋愧惭的心灵,真切感人,简直让人不忍卒读。最后十句,又由家事联想到天下平民,其忧积如山,久久不能平息。诗人心事浩茫,所怀百忧,上而国家朝政,下而庶民百姓,无端无绪,尽涌心头。在激越奔放中,砉然而止,笔力千钧,给读者以深沉郁结的回味。
     
    这一首长篇抒情诗,始终洋溢着汹涌澎湃的政治激情,诗人那种肝肠如火、涕泪横流的自我形象也跃然纸上。以抒情为主,叙事亦为抒情而设,故全诗五百字,虽题曰“自京赴奉先”,而篇中所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余皆感叹议论,全切“咏怀”二字。其所咏怀,浮想联翩,时而国,时而家,时而自身,时而天下,苍苍茫茫,一气流转。诗的结构,体散而整,绪分而联,思绪万千,跳跃多变,但主线条贯,层次分明。故前人品评该诗“断而复续,续而复断,烟云缭绕,不知其笔之所止,真神化之文也。” (吴瞻泰《杜诗提要》 卷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