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2018-09-27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十月,宰相房琯率领新召集的义军兵分三路讨伐安、史叛军,力图收复长安。十月二十一日与叛军战于陈陶(陈陶:地名,即陈陶泽,又名陈陶斜,在今陕西咸阳东),结果士卒战死四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当时身陷长安城的诗人杜甫,听到唐军惨败的消息,又目睹叛军骄横的情态,写下了这道《悲陈陶》。诗的前四句叙述了义军作战的时间、地点和战败的惨况。第三联以“唱胡歌”、“饮都市”等动作描写叛军的得意忘形。最后以“都人”日夜企盼官军收复长安作结。当时唐肃宗在长安西北的彭源(今甘肃守县),故说“向北啼”。全诗纯是叙事,但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无限悲愤的心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悲陈陶》
    .[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 《 bēi chén táo 》 
    《 悲  陈   陶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mènɡ dōnɡ shí jùn liánɡ jiā zǐ , xuè zuò chén táo zé zhōnɡ shuǐ 。 
    孟   冬   十  郡  良    家  子 , 血  作  陈   陶  泽 中    水   。 
    yě kuànɡ tiān qīnɡ wú zhàn shēnɡ , sì wàn yì jūn tónɡ rì sǐ 。 
    野 旷    天   清   无 战   声    , 四 万  义 军  同   日 死 。 
    qún hú ɡuī lái xuè xǐ jiàn , rénɡ chànɡ hú ɡē yǐn dū shì 。 
    群  胡 归  来  血  洗 箭   , 仍   唱    胡 歌 饮  都 市  。 
    dōu rén huí miàn xiànɡ běi tí , rì yè ɡènɡ wànɡ ɡuān jūn zhì 。 
    都  人  回  面   向    北  啼 , 日 夜 更   望   官   军  至  。 
     
  • 《悲陳陶》
    .[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孟冬十郡良家子②,孟冬西北十郡的良家子,

    血作陈陶泽中水。鲜血染红了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③,青天下的旷野死寂无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④。四万正义士兵同日战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⑤,众多叛军归来血滴箭镞,
     
    仍唱胡歌饮都市。依旧高唱胡歌畅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⑥,京都百姓回头向北哀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⑦。日日夜夜更盼望官军至。
  • 【注释】

    ①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②“孟冬”句:孟冬,冬 季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十郡,秦中各郡,在今陕西一带;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女。 《史记·李广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③野旷: 原野空旷。

    ④义军:唐官军,因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⑤群胡: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 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多为北方少数民族。

    ⑥都人:京城人、长安人。向北:肃宗即位 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哭泣。

    ⑦更:愈加。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悲陈陶》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诗。这首诗做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记载的是房琯在和安史叛军作战中的一次惨败,充分表现了杜甫爱国忧民的进步思想。据《唐书·房琯传》的记载:至德元载十月,房琯请求率兵去收复长安,与安史叛军交战于咸阳县东的陈陶斜(又叫陈陶泽),官军惨败。这时杜甫身陷长安,闻听此事,即事名篇,便以《悲陈陶》为题。
     
    开头两句,诗人交待了官军惨败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一种凄惨的氛围。孟冬,初冬十月,一片萧杀的景象;十郡良家子,指陕西地区招摹来农家子弟。 “血作陈陶泽中水”,一面关合诗题,说明官军在陈陶打了败仗;一面形象地说明战争的残酷。陈陶一战,由于房琯食古不化,用春秋时车战之法,叛军采用火攻,官军溃败,死伤四万多人。诗人闻听消息,叹惜官军的失败: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正如吴瞻泰所说: “野旷天清无战声七字,具天地人。盖从来两军交锋,天地变色,军士号呼,乃成苦战。今野旷天清,而人无战声,则天地人皆若不知有战者,而轻轻四万义军同日受戳,岂不可悲!”四万官军,糊糊涂涂地丧了命,死得真是冤枉,杜甫和房琯是朋友,官军又是为国牺牲,杜甫自然是既怜之,又伤之,只得用曲笔写出官军不战自溃的真情,又叹惜四万良家子弟的生命被房琯这个书生草率牺牲。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叛军打了胜仗,更加骄横。 “群胡”,指安史叛军。 “血洗箭”是说安史叛军在陈陶杀人如麻,弓箭等武器沾满了血,好似血水洗过一样。叛军回到长安,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在长安放肆胡闹,饮酒做乐,长安百姓既要忍受子弟牺牲带来的心灵痛苦,又面对安史叛军进一步的欺压和精神上的打击,痛心疾首,苦不堪言。因此,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用自己的诗歌唱出了长安百姓的心声:“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都人,京都(长安)的人民。当时,唐肃宗在灵武,灵武在长安北面,百姓自然是日夜向北眺望,眼含热泪,盼望官军早日收复长安,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这自然是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希望安居乐业的思想的表现。诗人杜甫,正因为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和一定的体验,才用血泪铸成了名垂千古的乐府诗章,将汉以来乐府诗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却将一场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诗人和长安百姓的心情,刻划的如此清楚,其遣词造句,匠心独运,充分表现了诗歌艺术的魅力。
  • “沉着痛快”,原本书论用语。如南朝书家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道:“皇象(三国书家)能草,世称沉着痛快。”宋黄庭坚《与宜春朱和叔书》道:“古人论书,以沉着痛快为善。”是指作书既笔势流畅而又不失遒劲的力度。以“沉着痛快”用于诗论,旨意是一致的,意即诗篇的情感深沉、内涵厚重而笔力劲健,从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赵翼《瓯北诗话》以《房兵曹胡马》、《听许十一弹琴》、《登慈恩寺塔》、《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等诗篇为例,盛赞杜甫诗的“沉着”风格,指出了“一题必尽题中之义”的“沉着”之实质。题无剩义,正是讲情感、内容上的深沉厚重,加之下笔有力,自然给人以“痛快”之感。周振甫先生对此有着细致入微的解析:“沉着与沉郁这两者都讲内容深沉,和浮躁相反,那是一致的。一般说沉着痛快,(将 ‘题义’)讲到十二分,写得极为有力,所以说痛快。又说沉郁顿挫,内容深沉,音节抑扬转折,所以说顿挫。沉着不同顿挫联系,沉郁不同痛快联系,这是两者的差别处。” ( 《诗词例话》)
     
    杜甫《悲陈陶》一诗,作于困陷长安时期。唐肃宗至德元载 (756年),宰相房琯率唐军四万余众与安史叛军作战于陈陶(地名,又称陈陶斜、陈陶泽,在长安西北),结果唐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悲陈陶》一诗,即写对陈陶战事之深悲。题为“悲陈陶”,“悲”即诗之“题义”。对此,作者于诗篇中表现得确是十分充分而有力。首二句说明战争的时间( “孟冬”,即初冬)、地点 ( “陈陶泽”)、参战人员 ( “良家子”),是杜诗特有的 “诗史”笔法。血染河水,点明了战争的惨败结局。“血”是“良家子”的血,“十郡良家子”的鲜血已与陈陶河水长流天地,悲痛之情已溢于篇外。开篇便以“悲”警人,庄肃而沉重。次二句紧承前二句,写战场,写具体的惨败结果,进一步写“悲”。战事已息,原野空旷寂冷,战场肃穆无声,大战过后,天地同悲!初冬的天气令人感到格外的肃杀凄冷,难抑的悲痛与无言的哀悼深浸诗句之中。“四万义军同日死”,乃现实主义的夸张,极写惨不忍睹的战争结局,十分惊警有力。前四句可谓悲而复悲。五、六两句变换角度,仍是写“悲”。得胜归来的叛军,箭头上沾满鲜血,那是 “四万”“良家子”的鲜血,这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仍唱胡歌饮都市”,毕现叛军的猖獗骄横与野蛮兽心。“群胡”的血洗之箭与浪酗狂歌,更令人无法接受义军惨败的现实。“仍”字下得力重千钧,饱含着撕心裂肺的悲愤之情。结尾两句又换角度,还是写“悲”。长安城中的民众不堪战争惨败带来的心灵重创,不堪横行跋扈的叛军铁蹄的残暴践踏,回面北向,向陈陶战场,向肃宗所在的灵武方向悲啼。他们深深地悲悼亡灵,更深切地渴望官军早日复归,收复长安,救民于水火。这是怎样的一种浸透悲伤的渴望! “都人”之“啼”与“群胡”之“唱”,对比强烈;“更望”遣词有力,表情深切。结尾两句,已不是作者的一己之悲,而是民心的普遍性反映了。诗篇至此收束,“悲”情已无以复加了。诗篇既有对战事的伤痛、对“义军”的哀悼,又有对“群胡”的憎恨、对“官军”的呼唤,充分反映了“杜诗情厚”(杨维桢《剡韶诗序》)的特点。这复杂深厚的情感,贯穿在一个“悲”字之中,那是对惨败战事的悲痛、对阵亡“义军”的悲悼、对猖狂“群胡”的悲愤、对“官军”归来的悲切呼唤,写“悲”已极尽十分。在具体表现上,悲中寓壮,笔力豪劲,遣词用语张力十足,使得深沉厚重之悲情一气贯下,给人以撼心动魄的强烈感染力,评以“沉着痛快”,可谓恰如其分。
     
    从书法角度看,“沉着”与“痛快”本为两种对立的风格,能将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反映着作者功力的深厚。对于诗文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杜甫之 “沉着”又作了这样的解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指出了“思力沉厚”与“笔力豪劲”互济相彰的重要性。思力浅躁、笔力轻浮,是难以达到沉着而痛快这样的艺术境界的。
     
  • 唐朝军队同安史乱军在陈涛斜进行的一次战役。公元756年十月,唐肃宗李亨从灵武(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县西北)进驻彭原 (今甘肃省庆阳西峰镇) , 打算进军长安,收复两京。这时, 从成都奉上皇李隆基之命, 前来册立肃宗的宰相房琯,要求自选将佐, 带兵作战。肃宗当即封房琯为使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 并拨给他五万兵马。房琯遂以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使, 户部侍郎李指为行军司马, 给事中刘秩为参谋, 分兵三路, 向长安进发。由于房琯缺乏作战经验, 他所依靠的刘秩等人, 皆是书生, 只能高谈阔论, 不谙军旅。他们又仿效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 用牛车二千乘, 马步相杂, 部伍不整。当中路和北路两军行至咸阳东面的陈涛斜时, 正和安史乱军相遇。安史将领指挥兵士鸣鼓扬尘, 接着又顺风纵火, 房琯带领的牛车先被惊散, 乱了阵脚, 后又被火焚毁, 人畜大乱。唐军被烧死和被杀者四万余人, 只有数千兵士活命逃回。第三天, 房琯收拾残余部队, 和南路汇合后, 与安史军队在陈涛斜再次交锋, 结果又败, 五万多人损失殆尽,房琯只身逃回彭原。后来,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悲陈陶 (涛) 》一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唐军在这次战役中的惨败情形。其诗云: “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 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