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这样做

2019-06-01 可可诗词网-初中作文实例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光明中学初三(4)班李军同学在区中学生运动会上,隐瞒年龄参加了低一个年龄组的男子800m预(决)赛,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不料,有人举报了这一弄虚作假的行为。大会组委会经过调查落实,取消了该校这个项目的获奖资格,宣布成绩作废。这件事在初三(4)班以至学校引起轩然大波。有的同学说:“何苦呢?真不该这样,还是实事求是好,比赛就应该是公平竞争。” 也有的同学不以为然: “李军还不是为了集体的荣誉,再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还有的同学惋惜地说: “要是没被发现就好了。” 李军也感到很委屈。

        请你针对这件事,以“不能这样做”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 ①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② 联系实际,不空发议论。③ 不少于500字。
        ——1997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
        【审题】
        题型,有文题材料作文,既要从材料出发,又要紧扣文题。“不能这样做”,提示了议论的观点。
        【构思】
        一、本题属于一事一议,应把“一事”搞清楚: 事实,隐瞒年龄参赛;性质,这是弄虚作假行为;结果,被取消资格,成绩作废。
        二、题目列举了对这事的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鲜明,“不该”、“应该”。“真不该这样”,“这样”指什么,从题目看,应指“弄虚作假行为”。应该怎样,实事求是,公平竞争;第二种,为集体荣誉,没功劳也有苦劳。可以分析一下,为集体弄虚作假,是集体的荣誉还是耻辱;第三种,没被发现就好。“有人举报”,被发现,不好吗?不发现,真的好吗?
        三、题目要求针对这件事写议论文,可以写成立论文,也可以就这件事的性质,驳斥第二三种看法,写成驳论文,还可以以立论为主,兼驳第二三种糊涂认识。但都应扣住文题《不能这样做》。
        下面是一份一类答卷。
        荣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诚实做人。掌声、鲜花、荣誉都只是过眼云烟,只有 “诚实” 才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光明中学初三(4)班的李军同学在区中学生运动会上,隐瞒年龄参加低一年级组的男子800m预(决)赛,并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弄虚作假的行为显而易见是不道德、不诚实的。这样获得的第二名的荣誉是不真实的。我们应大声疾呼:“不能这样做!”

        在我们身边,这种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同学为了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们的赞许,考试时千方百计作弊; 有的同学竟私自涂改成绩,想欺骗家长,瞒混过关。但这些同学最终还是害了自己。自己不仅没有学到知识,还养成了 “撒谎” 的坏习惯。
        在社会上,这样欺骗他人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集市上的小贩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不是差斤少两,就是在秤杆上作“文章”,还有人往牲畜体内注水。更缺德的是,有些商人把工业盐当食盐卖,造成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可耻的,我们应该大声说: “不能这样做。”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这样就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做假行为违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
        我们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担负着“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总是高呼要做 “四有” 新人,难道这种行为是一个具有 “四有” 新人的称号的学生的表现吗?
        同学们,不要再欺骗了!唯有真诚,我们的灵魂才显得高尚。生命的价值应永怀真诚,唯有真诚才是生命中常青不败风景!
        当我们看到李军同学的行为,不禁想起一位年轻的外国女教师跪下双膝,要她的学生不要作弊,不要再欺骗的事迹。她的声音又一次在耳边响起: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最重要的事情是诚实!)

        这份答卷审题正确,议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要诚实;紧接着转述材料,对这件事,提出明确的看法,不道德,不诚实,因此不能这样做,扣住文题;然后联系实际,落脚于“后果”,同学的弄虚作假,害了自己,社会上的弄虚作假,损人利己。联系实际后又点题; 尔后,从社会发展,青年人肩负重任的角度,论述“不要再欺骗”、“应永怀真诚” 的道理,立意较高远;最后例举女教师的言行,强调 “诚实”,与首段呼应。
        【相关题目辨思】
        A. 从40元钱说起
        育才中学初一(1)班于兵患肝炎住院。小于家境贫寒,父亲前几年去世,母亲收入微薄,为了让于兵安心养病,早日返校,班委会募集了40元钱,送到小于家,小于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校长得知后予以表扬。可有人说,40元钱能管什么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根据以上材料,以《从40元钱说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500字。
        ——1993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作文试题。
        试题提出了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显而易见; 说它复杂,这种说法涉及到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问题,一时难以说清。
        因此,本题应在 “说清” 上下功夫。
        下面是优秀答卷。
        “急人之困”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育才中学初一(1)班学生于兵生病住院,家中困难,班委会募集了40元钱送到他家去,这正是“急人之困”这种传统美德的体现。
        有人说: “40元钱能管什么事?”是的,如果仅仅从40元钱本身的价值来看,它确实解决不了于兵家庭的困难。但是我认为,这40元钱所包含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却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要说,40元钱虽少,“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情义无价!”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是很有钱的,可是,他们对生活无着的穷苦人,没有丝毫的同情心,他们一分钱也不愿意施舍给那些穷苦人。
        这是由那种社会制度造成的,是由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
        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同志式关系。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需要人们有一种奉献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首体现了共产主义风格的赞歌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颂。愿我们每个人都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奉献精神,这样,人间便有真情在,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比较清楚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引用 “急人之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等名句,充分肯定同学们的行动是一种传统美德; 其次,分析错误看法,阐明“情义无价” 的朴素道理; 再次,用对比方法剖析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在人际关系上的不同态度,论述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 最后希望大家能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奉献,让世界更美好。
        B. 从学生的零花钱谈起
        据报道,某市小学学生每年用于吃零食的钱达100万元,该市某中学的一个初中班,58名学生平均每人每月的零花钱是40元,最高的达100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以《从学生的零花钱谈起》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992年江苏徐州市中考作文试题。
        “从×××谈起”、“说起”、“说开去”这类题目,可以就“事”联想开去,或借题发挥。请看下面的优秀答卷。
        据报道,某市中小学生滥花零钱成风,多得惊人。这实属一种浪费现象。
        乱花零钱与勤俭节约是相对的。记得唐代一位著名诗人说过:“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追溯华夏文明史,纵观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的衰败几乎都是从奢靡浪费开始的。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一向教育人民艰苦创业,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浪费犹如谚语说的“十里长堤,毁于蚁穴。”铺张浪费犹如给河决口,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恶习,他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浪费了宝贵时间以致于道德人格,青春年华也会随之丧失。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就应该防范于未然,把小的缺点、过失消灭于萌芽状态,以免铸成大错。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上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陕北的延安,安徽的大别山,山东的沂蒙山等地区还比较贫穷,那里的人民生活还未完全摆脱饥寒的状态。我们有什么理由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呢?
        时尚所谓 “高消费” 是浪费奢侈的借口或挡箭牌。浪费是富人的陷阱,节俭是穷人的铸币厂。我们只有从各方面厉行节约才能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来发展我们的四化大业。

        作者紧扣乱化零用钱的害处,大而亡国,小至个人道德人格的沦丧,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内容充实。
        C. 从 “不可随便” 谈起
        根据材料作文。
        材料:1939年,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同乡××登门拜访,并请郭老赐以墨宝(即请郭老写字)。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平时做事马虎、敷衍,便问道: “写什么呢?”××漫不经心地答道: “随便”。郭老眉头一皱,挥笔写下 “不可随便” 四个大字。
        “不可随便”,言简意丰,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 “不可随便”。
        以 《从 “不可随便” 谈起》 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 ① 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②不要写成诗歌; ③ 不少于500字。
        ——安徽省中考作文题。
        下面是优秀答卷。
        1939年郭沫若回乡省亲,一散漫懒惰的同乡来求墨宝,当郭老问及书写内容时,此人口称“随便”,郭老就挥笔写下“不可随便” 四个大字。
        郭老所题四个字不只是针对那位随便的同乡,而且适用于每一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常可以看见一些人随随便便,放任自己,从而给事业带来严重损失。我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几个在校学习很马虎随便的学生后来参军了。在一次战斗中,连长让他们计算出我军阵地与敌人炮台的距离。这几个高中生此时连“余弦定理”也不会用,用了十多分钟也算不出距离,眼睁睁看着我们部队在敌人炮火中遇到惨重损失。这个教训令人痛心。在平时学习马虎随便,一到关键时刻便六神无主。
        相反,我们一旦养成仔细认真不马虎随便的好习惯,便会终身受益。化学家雷利在对空气的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质量总比从含氮物质中分离出来的氮重零点几毫克。一般科学家却认为这是误差,可贵的是雷利不随便下结论,经过反复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氩气,并进而发现了更多惰性气体。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一定不能养成马虎随便的习惯,否则将一事无成。

        这份答卷既从原材料“谈起”,又不囿于原材料。作者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揭示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给事业带来的危害,赞扬给事业带来收益的认真精神,在正反对比中论证了 “不可随便” 的观点。
        D. 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针对下面这则材料,以 《让错别字无处藏身》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简单议论文。
        前年,北京市少先队员上街头,对一些主要街道的店名、广告、路标、说明牌、价目表、店堂服务公约等上面的错别字,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查找,在五天中就查出二十六万八千多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语言专家们急切呼吁要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奋斗,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1992年福建省初中毕业会考作文试题。

        下面是优秀答卷。
        汉字是我国主要的一种语言文字,它在全国各地使用十分广泛。可是,最近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错别字,危害很大,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
        错别字的危害在哪里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吧。前年,北京市少先队员走上街头,对一些主要街道的店名、广告、路标、说明牌、价目表、店堂服务公约等上面的错别字,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查找,在五天中就查出二十六万八千多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语言专家们急切呼吁: 要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奋斗,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错别字的危害首先在于有损祖国的尊严。写错别字就是玷污了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全国各地满街都是错别字,一个字这里也能用,那里也能用,在这里代表一个东西,在那里又代表另一个东西,这样社会必然被搞得一团糟,哪里还像个国家呢?如果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字都写不正确,就会嘲笑我们,还学什么外语!这样,我们祖国的尊严何在?其次,错别字对刚上学的少年儿童影响大。他们刚刚开始学习,知识有限,求知欲却很强,没有辨别能力,很容易把错别字当作正确的字记下来,使他们知识紊乱,也会写出错别字来。对培养“四有”接班人十分不利。再有,错别字也给人们增添了许多麻烦。曾经看到一个小店挂着这样的招牌:“新到并干”,“回收空并”,他们把 “饼” 和 “瓶” 都用同一个 “并” 来代替,令人看了迷惑不解。
        由此看来,滥用错别字是非常有害的一种现象,我们必须从小不写错别字,改正错别字,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试题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本文符合题意,得体。作者先提出中心论点:错别字危害很大,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接着以设问提挈,分两个层面论述。一是运用试题提供的材料,用数据揭示严重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并照应题目; 二是分三个方面论述错别字的危害。最后自然地得出结论,照应开头。本文不足之处是显得单薄,有的语言表述欠准确、严密。
        E. 为振兴中华自觉磨炼
        近年来,南京市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注意到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例如: 军训时,自觉适应严格、紧张、朴素的军营生活; 在夏令营活动中,不怕酷暑,不辞劳累; 春游秋游不乘车而步行前往; 农村同学除积极参加农忙劳动外,还主动抽时间参加公益劳动; 去年我市郊县遭受洪灾,许多同学自觉投入抗洪抢险斗争……他们自觉磨炼自己的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
        又据外电报道,日本甚至有些幼儿园让孩子只穿短裤和运动鞋在严寒酷暑中活动,他们的家长也支持这种做法。

        看了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请以《为振兴中华自觉磨炼》 为题,写一篇四、五百字的议论文。
        ——1992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
        下面是优秀答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提出的“至理名言”,它明白地告诉人们:只有经过困难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转眼,历史的滚滚车轮飞转到今天,作为身处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肩负着开拓未来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有为振兴中华而自觉磨炼的精神。许多人羡慕日本的称雄与崛起,殊不知这恰是依赖于民族精神的整体弘扬。即使在它已飞黄腾达的今天,仍然注意培养这样的精神。日本的有些幼儿园,不是让孩子们只穿短裤和球鞋在严寒酷暑中活动吗?这其实就是一种意志的磨炼。中国要想跻身强国之林,也同样要依赖民族精神的整体弘扬。而这“弘扬”的希望,无疑寄托在我们身上。因此,我们不能沉溺于温馨的生活,而要敢于在天风海雨中超越自己!为振兴中华而自觉磨炼——这就是结论!磨炼的机会需要自己创造: 严格军训,远足郊外,参加农忙,乃至投入抗洪抢险……这一切,都无疑是对身心发展的极好磨炼。
        亲爱的朋友们,社会主义事业磅礴于世界的一天在等待我们去创造!记取前人的教诲,放眼辉煌的明天,把自己放到浪尖上去摔打,放到焦炉中去锻炼,让我们为华夏之腾飞而自觉磨炼吧!

        本文被评为满分40分。首段引论未挂联试题材料被扣去1分,又因书写特佳,加1分,故仍得满分。有三个特点: 一、理解材料深切,能从现象看到本质,在和平环境要找机会自觉磨炼,才能弘扬民族精神,为振兴中华作贡献; 二、引述材料作论据,得当有力,评析与引述结合,融入论证,活用了试题提供的原材料; 三、语言流畅,言简意赅。
        F. 让我们身心愉快学习进步
        《生物钟》一文指出: “认识 ‘生物种’,承认它的存在,尊重它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就会使我们事半功倍,学习进步,身心愉快。”联系自己或周围同学的学习实际,以“让我们身心愉快学习进步”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观点明确,紧扣题旨,一事一议;(2) 必须联系实际,不能空发议论;(3)结构完整,层次清楚;(4) 字迹端正,书写合乎规范;(5) 500字左右。
        附《生物钟》
        什么是 “生物钟”?简单地说,就是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生理现象。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有这种现象。
        一些积极好学的青少年,往往忽视 “生物钟” 的存在,把“头悬梁,锥刺股”看作成才的唯一途径。晚上“攻关到一、二点; 由于 “生物钟”作用,智力下降,使效率显著降低。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即使挣扎着起来了,整整一个上午昏昏沉沉,始终达不到最佳智力状态,收益甚微。午后和黄昏又加强学习,无奈已进入智力低潮,不但不能高效率学习,还会导致精神疲劳,影响晚上的学习效率。一个青少年,如果长期破坏 “生物钟” 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我们认为,所谓“悬梁刺股”,其实就是和“生物钟”规律作“顽强斗争”,短时期使用一下,还可以有点功效,长期使用就要付出高昂代价。
        在学校,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刻苦的学生,成绩平常; 一些蹦蹦跳跳的学生,反而成绩较好,人们往往认为前者笨而后者“天分高”。其实,这和 “生物钟” 规律很有关系,前者强行延长学习时间,经常破坏“生物钟”规律;后者往往比较“任性”,困了就休息,精神来了就学习,不自觉地符合了 “生物钟” 规律。学习成绩是和高效率的学习时间成正比的,而高效率的得到,主要依靠良好的休息。
        认识“生物钟”,承认它的存在,尊重它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就会使我们事半功倍,学习进步,身心愉快。
        ——1988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题。

        本题题目中的引文,实际上已提示了中心论点。这句引文,提出了“条件”和“结论”: 条件是尊重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结论是“就会”事半功倍,学习进步,身心愉快。题目对论据作了限制,必须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的学习实际”。可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顾及“条件”和“结论” 的诸方面进行议论。
        一、典型事例正反论证。用设问句开篇扣题,怎样才能使我们身心愉快,学习进步?恰当地引出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列举“周围同学” 的两个典型事例: 一个是“我们的邻居”,时间安排合理,方法得当,学习效果好; 另一个是“我班的小李同学”,拼死命“擂功”,成绩下降,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最后运用提供的材料,归结为 “生物钟” 的规律。
        二、取类正反论证。以上是个体典型事例正反对举,进行论证。取类正反论证,是类别正反对举,进行论证。比如另一份答卷是: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同学,晚上在家擂功,到很晚才休息,白天上课,昏昏沉沉,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还有一些同学,白天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下课到户外蹦蹦跳跳,晚上回家,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早早休息。他们合理安排时间,事半功倍。
        G.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一九八七年一月,七十五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作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 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的看法。

        请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材料,以 《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议论文。
        ——198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题。
        本题属文题材料作文。文题即中心论点。以此去分析材料,力求理解深层含意,这样议论才能深刻。
        宜采用 “由果溯因”构思法。材料提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主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结论,为什么呢?可以围绕“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的中心,分析材料,从不同角度找出“为什么”,加以议论。
        一、良好的品德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学者说,在幼儿园里,学到了: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和这些好习惯,在待人接物方面,终生受益。
        二、有条理的生活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材料中提出了三个“要”: 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良好的工作习惯、研究习惯,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况且,会“整理”东西,与科学研究中“逻辑归类”,是可以相承的。
        三、观察习惯使人终生受益。“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可以终身受用。
        H. 不教一日闲过
        有一段文字记叙了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的一件事:齐白石八十五岁那年,有一天,一连画了四张画,午饭时还不肯停笔。画完第五张以后,他在画上题字道: “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你读了以后,有点什么想法,请把它写出来。就以《不教一日闲过》为题,可按“记叙事情——谈点想法——举例作证” 的结构写成一篇文章。
        ——初中语文课本作文训练题。
        本题属从记叙向议论过渡的训练题,记叙事情,谈点看法。
        可采用定向构思法。这道题提供了事例、文题和文章的结构形式。从事例和文题来看,文章的中心思想宜为: 要抓紧时间,不要虚度时日。从结构来看,题目中提示: 先记叙齐白石补作画的事,记事时可定向在: “不教一日闲过”。然后说说对这件事的看法,再举别的事例来证明这个看法。举例作证时,引用的事例要能说明观点,一般可举 “不教一日闲过” 的人,能够成就事业的例子,也可举虚度时日的人终难有所作为的事例。
        Ⅰ. 熟能生巧
        要求与提示: ① 阅读下面一篇附文,以 《熟能生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写成读后感或书评)。② 通过叙述卖油翁的故事(参见下面附文,避免翻译或引用原文)或举现实生活中(包括你自己的)熟能生巧的事例,用有叙有议的表达方式,摆事实,讲道理。③ 篇幅不得少于五百字。
        附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射……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984年沈阳市中考作文试题。

        可用审题构思法。题目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都作了限定。“熟能生巧” 限定了中心论点; “卖油翁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包括你自己的)熟能生巧的事例”,限定了论据;“通过叙述……用有叙有议的表达方式,摆事实,讲道理”,限定了论证方法,提示考生,主要用事实论证,同时运用理论论证,采用由现象(事例)到本质的层层深入论证方法或分总式的论证方法。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