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

2022-11-01 可可诗词网-初中作文实例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题目: 校门口
        提示: 本题表面上似乎仅仅给了一个地点,实际上是给了一个记叙的观察点与抒情的出发点。你几乎每天都从这儿经过,它是什么样的? 在那儿曾看到过什么? 在这进进出出的地方发生过什么事? 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可以用一根红线把这些内容串起来,鲜明而集中地表现某一个主题。
        ——上海经济区十城市中学生作文赛题。
        【审题】
        题型,文题作文。题旨,本题以地域命题,可以此为观察、记叙、描写、抒情的出发点。
        【构思】
        一、空间固定构思法。限定在目力所及的空间范围内,有条理地记叙描写这一范围内发生的事情和在这一范围内活动的人。可从远、近,整体、局部,静、动,景、人等方面展开。
        二、空间联想延伸构思法。这种写法是在记叙描写目力所及的空间内的人和事时,通过联想,适当延伸。比如写中学的校门口时,可从眼前的情景联想到小学的校门口的有关情景,或联想、想象大学的校门口的有关情景。
        三、空间固定、时间流动构思法。题目限定了空间,但“放开” 了时间,在时间上就可以自由流动。可以写“校门口”的不同时间的同类或相似、相关、相对的人或事。
        四、时、空流动构思法。这是以此时此地的某一事物作为联想点,以这一“点” 引发,联想到彼时彼地,描述彼时彼地的人和事。参见《小巷》 ①。
        五、补题构思法。如果“校门口”还不能很快开拓思路入题,不妨补题具体化,例如: 发生在校门口的事,在校门口所见所闻,校门口一瞥,校门口素描,校门口的……
        六、从大处着眼,由小处下笔,以小见大。运用这种构思,“小处” 应有代表性,“小处” 与 “大处” 应有必然联系,揭示“地” 与时(时代)、人、景物的联系。参见《小巷》②。
        七、虚实相间,点面生辉。立足某一空间,校门口,小巷,街上等等,眼见是实,所思所忆是虚; 今是实,昔为虚。眼前所见,全貌是面; 最有吸引力的被锁定,是点。实与虚,点与面,紧密融洽,相间生辉。参见《我见到的一条街》。
        八、定点描述思索法。定点描述是选取一个恰当的立足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按一定顺序,一般用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将观察的事物描述下去。描述中可边观察边思索,从自然景物中得到启迪。参见《窗口》。
        九、感情线结构法。在某一空间,所见所闻,或者发生的事情,以感情线贯串。参见《放学路上》。
        【相关题目辨思】
        A. 小巷
        ①时空流动构思法。
        下面是《语文报》“爱我家园”征文《小巷》,作者张页维。
        七月的傍晚,太阳眯着眼睛,懒懒的倚在山腰后面,那余辉映得半边天都红了起来。
        红的天,感染了飘浮的云,白云也披上了粉红的纱裙; 感染了沉默的大地,大地也笼罩在这粉红的世界里。
        “火烧云,那是火烧云! ”
        孩子们笑着,叫着,跳着,惊醒了刚刚入睡的美人蕉,它伸起那长长的叶子。哈! 她竟也罩着一件粉红的轻纱,在夜风中飘逸,恰似晚礼服一般,是去参加仲夏夜的舞会吗?
        我的记忆就在这晚霞笼罩的夜晚流淌,流过飘着炊烟的屋顶,流过那开满粉红色菜花的小院,从那扇古老木门的缝隙中流出,停留在那条几度魂牵梦萦的小巷里……
        “大为,在等你了? ”
        小伙伴的呼声在这金色的夜晚里迸射。慈祥的老爷爷坐在小巷的尽头,看着我们嬉闹着,跑跳着,做着鬼脸,笑得胡子也颤起来。那被晚霞染成粉红的胡子里,藏着数不尽的故事,藏着过去所有的岁月,藏着我童年里绛紫色的梦幻。
        “从前啊! 有一个小小的美人鱼。”
        晚霞的天空下,故事从老爷爷的胡子里飞出,吸引了夜风,也悄悄停下脚步。
        “美人鱼住在深深的海底下。”
        “海底黑吗? ” 我问。
        “黑! 海底没有光亮。”
        “那……那她有小朋友吗? ”
        “没有,她自己一个人。”
        “她不孤单吗? ”
        “孤单。她自己住在海底下,没有小朋友,所以呀,她总是幻想着海面,幻想着大海外的世界。”
        “让她和我们一起玩吧! ”
        “我们去大海找她! ”
        孩子们终于在这粉红的世界里幻想起来——拉着小小美人鱼的手,躺在田野里,柔柔月华下,数着点点的星星; 还有萤火虫,提着小小的灯笼,照亮了所有孩子心中的梦……
        火烧云和美人鱼的故事伴着岁月慢慢的流逝,七月的夜晚也好久听不到小伙伴的呼声,而童年那绛紫色的梦却深深的藏在了记忆里,每当月色如水的夜晚,它便悄悄地爬到枕边,对我诉说着那流金岁月。于是,我也走进梦中,和那小小的美人鱼一起在粉红的小巷里,伴着老爷爷长满故事的胡须,久久徘徊。

        本文以“火烧云”为联想点,“我的记忆就在这晚霞笼罩的夜晚流淌”,从此时此地联想童年故乡的小巷,生动地描绘出童年在小巷听老爷爷讲故事的情景,意境美妙,情趣横生,最后又回到此时此地,怀念着小巷。
        ②以小见大构思法。
        一般可从小巷的变迁,反映时代的变迁。下面是陈余玮的习作《小巷》,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巷,就是这条小巷。远远望去,巷口的老黄桷树依然那么豪迈、高傲,风起时,依旧是那急促而轻微的沙沙叶声,夕阳的余辉依旧在枝叶间闪动着留恋的灼灼目光。
        不知不觉,飘渺的记忆在这些亲切的形象中渐渐走近: 那是六年前,我家要搬到遥远的地方,左邻右舍都来送行。最疼我的李奶奶抚着我的头想说些什么,可是泪水涌了出来,划过她满脸的苍老和慈祥。殷殷的叮咛,纯朴的祝福,全溶进了这纯洁的眼泪,如珍珠般熠熠发光。我也哭了,在这里,在这棵老黄桷树下。
        可是,当我步入小巷,我迟疑了。粉白的院墙,气派的小洋楼,宽宽的平整的街道……一种新奇的陌生,一点清凉的感伤。是啊,时间改变了空间。我本想在那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路上,在那土屋的石凳上,收集每一个童年的回忆,感受某个瞬间的默契。
        毕竟,眼前是崭新的情景,崭新的灵感。高耸的楼房,把灼热的渴望投向远方;小巧的洋楼,在光与影的静默中遐想。没有静止与凝固,每块砖头里也在燃烧着希望。时而有摩托从身边驶过,带着都市急遽的旋律和时代跳跃的激情。下班的人们匆匆走着,走进明天缤纷的色彩。
        然而,灯光还是那灯光。也曾在那灯光下,当夜晚朦胧的音符轻轻流淌,母亲搂我进怀里,讲着永远新奇动人的童话。如今,这熠熠生光的爱的气息,在那院墙里,在那小洋楼上继续重演。
        在小巷尽头,我回望这一段路程。昔日的邻居不知搬进了哪幢高楼。生活的价值在于超越,或许,他们也跟这小巷一样,在超越中寻觅自己最真的梦。

        这篇习作写寻觅曾经生活过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路”和“土屋”、“石凳”不见了,虽然老黄桷树依然那么豪迈、高傲,但“小巷” 已是“宽宽的平整的街道”,“高耸的楼房”,“小巧的洋楼”。崭新的情景,给人以“崭新的灵感”。作者在篇末,以“超越”为内核,揭示出小巷的变化正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B.我见到的一条街
        本题记所见,所见的对象,以一条街作限定。下面是李艳辉同学的习作,虚实相间,点面生辉。
        记不清是第几次走在这条街上了。
        先前,每每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记得街上零星地摆着几个小摊,几个挑担的用他们那低哑的声音叫卖着,显得那么清冷、单调、寂寞。偶尔有人走过,但也是匆匆忙忙的。
        现在,我和老同学又漫步在小街上,领略这小街的风味了。一湾河水,好像拉开一匹淡绿的锦缎,绕进市区,装点着小街。这里,沿街摆满了一长溜儿商货摊。一网袋一网袋的菱角,散着一团清香,够醉人的。鲜嫩的白藕,碧绿的青豆,白净的茭白,绯红的萝卜,紫色的扁豆,土里土气的山芋,色、香、味俱全,丰富多彩。还有那装着烟酒肉蛋的大篮小篮,盛满香菇的筐筐担担。鳞次栉比的小商店,还不时见着富有意味的幌子:一面黄色的酒旗; 杂货铺前挂着几根古怪的烟杆。密密层层的人群摩肩接踵,笑声、说话声、叫卖声、摇铃声,远处的气笛声充满了整个空间,这街,这景,真有点目不暇接了。
        我们东走走,西逛逛。
        突然一股特异的香气扑来,把我们吸引到了槐树下的人堆边。一群人围挤在通红的烤架前,一块块仿佛还滴着血的生羊肉,被串在一根根竹签上,搁上烤架便发出吱啦啦的响声。那火红的炭火,那一颗颗渗出的油珠,那周围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尤其那小孩缠着妈妈要吃羊肉的扭劲儿,更有那飘满半街的香气……一切都显得和谐、自然,真是趣味盎然。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得意地进行着这一切,接钱、找钱、边烤边递,还不时用嘴吹吹火,哼几句小调。我迷惑了,年纪轻轻的干这一行,不觉失脸面吗? 嘎巴嘎巴。看着那些人一口一口的咬着,我们也感染了。我那位老同学叫他烤了十串。我从没吃过这个,十串,这要多少钱? 不到一分钟,便烤好了。我吃着,热辣辣的,感激地看了卖主一眼,他又在烤,那么专注。忽然,他的一高一低地走路打起了我对他的注意,原来他是……我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我们给了二元钱,“不用找了”。他吵架似地一把抓住我们:“不要让我太不好意思了,少一分不给,多一分也不给,等着我给找钱。”这一抓真把我们抓懵了,有这种生意经吗——多给他钱,反而惹他生气了?
        我抓紧了找的零钱,目光从他那宽厚的背影移向周围的环境。我忽然发现,这里的街道都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没那么多拐弯儿的巷子,沿街的房屋简洁、不啰嗦,古老的木楼显得那么经济、坚固、实际,还有这里的人是多么坦率、赤诚、热情。
        “我们去吃碗拉面吧。”老同学又拉着我说。“不,我已吃够了。” “怎么啦! ” 她盯着我。“说真的,自吃了那几串羊肉串,我就觉得再吃不下什么了,那火辣辣的味,一直在我心坎上。”我注视着她。
        我们都沉默了,就这样在小街上徘徊。这仅几百米长的小街似乎还在我们脚下延伸……

        作者采用了常见而实用的记叙角度楔入题目。漫步一条小街,“见到一条街”。为避免单调,拉来一个“老同学”陪同; 虽然是“我们”漫步,“我们”所见,但视点、感受都落实于“我”。
        虚实相间,点面生辉。虚写昔日小街,实写今日小街,以虚衬实。概括叙述街面的生机勃勃,的确是“见到”了 “一条街”;具体叙述街上的一个摊,描述摊上的人,以此揭示街上人的坦率、赤诚、热情、勤奋。
        C. 窗口
        “窗口”,是极佳的定点观察描述的立足点,也是驻足窗前边观察边思索的容易激发灵感的好处所。下面是罗军同学的习作,值得作为“窗口”之类题目构思的优秀例子来分析介绍。请先看习作。
        窗是小屋的眼睛,我是小屋的主人。看一看窗外的风景,想一想生活的意义。窗外一个世界,心内一个境界。
        早晨,当晨光悄悄地占满窗棂,窗外的树和草反射着柔和的光辉,舒展手臂迎接那初升的一轮朝阳之时,小屋中的我觉得太阳又是一个崭新的太阳,心中充满了对新一天生活的渴望。
        虽说是昨日黄花分外香,但时间老人不会让昨夜的月亮挂在今天的窗旁。过去的像梦一样缥缈,又像窗外那树那草一样真切地印在心上。在那些被失败和沮丧弄得昏天黑地的日子里,我把梦想藏进自己心灵的小巷,但从没有丧失过成功的向往。就像窗外那冬天的树,虽然叶已落光,在那躯干里仍流着来年春天的希望。与同龄人相比,生活的色彩朴素得常常使自己羞涩,就像那窗外大树下面卑微的小草,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享受着一个普通人的满足和渴望。
        岁月在黄回绿转中运行,窗外的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在风雨霹雳中把艰辛品尝,在和风朝阳中茁壮成长。望着窗外,无论是高大的树还是卑微的小草,都在向窗内的我展示生活的意义: 热爱生活,奋斗拼搏之中折射出生命的辉煌。
        在冬天,大雪纷飞,天上的精灵点缀我窗口的风景,那树在凄厉的风中欢快地摇动,我感受到人在困境中也应保持乐观。忧愁是生活中的阴雨,淅淅沥沥自有一番诗意。失败是生活中沉沉一击,跌倒了是前进中的休息,重新站起来,就会发现:草依然绿,水依然长,阳光依然灿烂,天空依然湛蓝。
        看着窗外的风景,想着生活的哲理,笑一笑,走出门去。
        啊,窗外一个世界,心内一个境界。

        本文符合定点描述的章法。以窗前为立足点,透过窗口,按时间顺序,把观察到的描述下来。叙述的角度甚佳:站在窗前,观察窗外的风景,思索生活的意义。观察与思考,记事与启示,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样的角度和表达方式,很有利于表现对人生的颖悟,对自然与人生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得出对自然的启示,进而领悟人生。“窗外一个世界,心内一个境界。”说得多好!
        D. 放学路上
        题目: 放学路上
        作文要求:
        ①思想感情健康,有真情实感; 中心明确,材料具体。
        ②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提示:
        可以写在放学路上自己看到的一件事,或自己参与的一件事。
        ——1996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
        本题以地域命题,要求记一件事。应审察清楚这件事的要素:时间,放学后;地点,路上;人物,“我看到的”或“参与的”,“我”在场,应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我” 不是事件的主角。总之,题目要求写我在放学路上看到的或参与的一件事。
        下面是一类答卷。
        天上满布着乌云,雨声不停地响着。正是放学时候,我骑着自行车飞奔回家。
        我用力地蹬着车踏,心里想: 真倒霉! 早上出门时和母亲顶了几句,居然忘了带雨衣。眼看天要压下来似的,雷声轰隆隆地响个不停,我不由得害怕起来。
        雨滴开始打在我的手上、脸上和头发,我心里十分焦急:这回肯定要变“落汤鸡” 了。正在我无奈、急躁之时,我望见朦胧处有一个熟悉的影子匆匆向我移近,我心里猛地一震,是……
        妈妈撑着雨伞走过来,遮着我,心痛地说:“还来得及,淋湿了身体会生病的! 你真是不小心,天气报告明明说今天会下雨,你又不带伞子……”“妈妈,我……”我把话吞下去,低着头,我不敢继续往下说,我只觉得非常惭愧。我骑着自行车慢慢移动,母亲撑着雨伞在我身边跟着。我很想下车和母亲一起走,但强烈的自尊终于使我没有这样做。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正如交杂在雷声之中的雨点。我觉得路程好像远了很多,平时我走在这条路上,总欢快的,但今天,我觉得这条路好像变了,变得很曲折。我一直都没有作声。
        终于回到家了,我把车子放好,却发现正在收伞子的母亲被淋湿了一大半,我心里十分激动,终于说:“妈妈,你淋湿了。”母亲慈祥地笑着说: “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没有被淋湿。”
        第二天,我很早就上学了,我在桌子上留下了一张纸: 对不起,妈妈,我爱你!

        这份答卷记的一件事十分简单:放学路上,母亲为“我”撑伞遮雨。但由于作者能以 “我” 的感情变化贯串,写得曲折有致。在这件事中,母子(女)的距离是远——稍近——稍远——贴近。母子(女)的感情是: 顶了几句,离; 母撑伞,子(女)惭愧,稍合;子(女)自尊,稍离;母为子(女)淋湿,子(女)激动,大合。
        答卷的毛病是末段“第二天”,突兀地超越“放学路上”的时空,属偏题。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