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 《石壕吏》

2019-06-01 可可诗词网-初中作文实例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杜甫)《石壕吏》这首叙事诗,通过描述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 “安史之乱” 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它为什么把老妇说的一番话写得特别详细?用现代汉语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详略适宜。
        ——初中语文课本练习题。
        【审题】
        改变文体、语言形式的改写。改变文体,将叙事诗改写为小故事; 更改语言形式,把古诗改写为现代文。
        【构思】
        改写需作整体构思,宜考虑:
        一、“改”中带“扩”。课文是叙事诗,虽然具备记叙的要素,但诗歌的语言比较凝炼,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跳跃性大,因此改写成小故事时,要展开扩充想象,“添枝加叶”,把人物、情节、环境等写得更具体形象。
        改写时要紧紧围绕原诗的中心思想,即题目中所提示的:通过描述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在扩展时,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详略适宜,着重扩展老妇说的一番话中包含的丰富内容,反映当时人民的痛苦; 二是要合理、合时。合理: 情节补充要合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景物、人物描写、对话描写等要有助于表现中心; 合“时”: 描述时要符合唐朝时人、事、景的特点,可适当交代历史背景,要有历史色彩。
        二、人称。题目对人称未作具体要求,可循原诗改变人称。叙述人称可以根据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从以下三种中选择一种。① 承原诗,第一人称,以“我”(诗人杜甫)叙述,如示例《石壕吏》(改写文)。②第三人称,以“诗人杜甫”的角度叙述,如示例《夜宿石壕村》。③第三人称,以“老翁”的角度叙述。第③种形式变易最大。原文是叙事诗,用第一人称; 现在改写成历史小故事,可以改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在小故事中,杜甫可以出场,也可以不出场。改写时需要改变表现方式。原诗作者构思巧妙,作者没有和差吏照面,而是在屋内 “听妇前致词”。这样写很精炼。改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对“老妇” 说话时的惨象加以扩展,花一些笔墨写差吏的凶残,可以在老妇的诉说哀求中,适当插入酷吏的逼问怒斥。
        三、间接描述与直接描述。原诗凝炼,间接描述手法运用十分精彩。但改写时,为了使故事完整,可以把老妇被抓的间接描述改为直接叙述。
        四、拟题。可直接用原题,也可改拟故事性文题。
        1. 石壕吏(改写文)
        一天的长途跋涉,早已使我精疲力尽了。暮色降临,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前走着。忽然,在前面不远的地方,隐约出现了一个村子,我心里一阵高兴,便加快脚步,朝那里走去。
        这是一个不大的村子,街上冷冷清清的,家家关门闭户,没有一个行人,一片荒凉的景象。我来到一家门口,轻轻地扣了扣门。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一条缝,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探出头来。我急忙说:“我是过路的,想在您这儿借宿一夜。”老妇人打量了我一下,便让我进去。我来到屋里,只见屋里有一个年迈的老汉,还有他的儿媳妇和吃奶的娃娃。同他们聊了一会儿才知道这村名叫石壕村。村里的壮年人都被抓去当兵,剩下的也都躲起来了。
        当夜,我在偏屋里住下。半夜里,一阵杂乱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我侧耳细听,大人的喊声,小孩的哭声,狗的叫声,混成一片。我披衣起来,从破旧的窗缝里向外窥视: 在暗淡的月光下,只见老汉和那妇人也都起来了。门外传来“嘭、嘭、嘭” 的急促的砸门声,接着,只听老妇人说: “你快跑吧!” 老汉看了看儿媳妇和孙子,犹豫了。那老妇人又说: “他们来了我应付,你快走吧。” 砸门声一阵紧似一阵,老汉只得来到院里,翻墙逃走。老妇人把门打开,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差冲进来。她强陪着笑脸说: “大人啊,您又来找人当兵啊,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守城去了。最近,一个儿子来信说,我的另两个儿子都战死了。唉,活着的人活一天是一天,死了的人就让他们安息吧。如今我家里没有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和他的母亲,我儿媳妇连完整的衣服都穿不上,你们行行好吧。我虽然年纪大了,还是愿意立刻跟你们去,明天早上好为将士们做早饭。”那几个人在院中搜了一遍,就把老妇人带走了。
        夜深了,已经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只有寒风在低声地呜咽,隐隐约约夹杂着哭声。此时此景,一种凄凉的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天快亮的时候,老汉回来了,我见他仿佛比昨天老了许多,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又增添了几道新的皱纹。我拿出身边仅有的几个钱给了老汉,他感激地看着我,用颤抖的手把钱接了过去,忍不住老泪纵横。
        我辞别了老汉,重新踏上路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连年的战争,兵荒马乱,使多少无辜的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望着笼罩在硝烟中的大好山河,我感慨万分,不由得仰天长叹。

        2.夜宿石壕村
        这是战乱的岁月,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一天,天色已经昏黑,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了。
        房东是一对年逾花甲的老夫妇,还有一个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大人小孩儿面黄肌瘦。
        由于一天的奔波,诗人和衣躺在炕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摸二更时分,村中一阵犬吠,随着街上响起了急促的打门声和叫骂声。杜甫被惊醒,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听着外面的叫骂声和哭喊声,他知道是抓壮丁的来了。
        这时,诗人看见房东老头儿翻过后墙逃走了。老太太心惊胆战地走到门前,颤抖着双手去开门。
        差吏们进来了。他们凶暴地向老太太吼叫。老太太哭诉似地向差吏们哀求道:
        “长官,我家里原有三个儿子,现在都到邺城当兵去了。最近,有一个捎回信来,说那两个都死在战场上了。唉,死了的,也就完了。我们活着的,先混吧,也不知哪一天……您可怜可怜……”
        一个差吏打断她的话,怒喝道:
        “老东西,啰嗦什么!我问你。你家还有什么人?”
        “就剩下吃奶的小孙子了。儿媳妇因此忍苦守寡,拉扯着孩子苦熬——我们早就衣不遮体,饭不饱肚了。……”
        一个大兵没听老太太说完,就挥动鞭子,要往西屋里闯。
        老太太看哀求无用,只得把心一横说:
        “老总,我们媳妇她,她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啊!你们一定要人,我老婆子虽然老了,给军队烧水、做饭还能对付,你们就把我带走吧!我现在就跟你们走,也许还来得及赶到河阳给军队做早饭呢!”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带着老太太走出了院子,老太太在惨淡的月光下,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便跟着差吏匆匆而去。
        杜甫目睹了这一幕,再也没有睡意了。
        夜渐渐深了,小小的村庄万籁俱寂。然而在诗人的耳边,仿佛仍回响着老太太凄楚的哭诉声,西屋里也好像隐隐传出了呜咽声……
        天蒙蒙亮了,老头悄悄地溜进家门。当他听到老伴儿被抓走的消息后,不禁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面对这令人心碎的情状,杜甫能用什么话语安慰他呢?诗人只是默默地送给他少许零碎银子,便又匆匆地登上了旅程。

        【相关题目辨思】
        A. 改写《卖炭翁》
        将白居易的诗《卖炭翁》 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 不能写成译文,不得少于600字,要有适当的扩充渲染,要表现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横的主题。
        ——山东省济南市中考作文题。
        下面是优秀答卷,拟题为: 《一个卖炭老人的遭遇》。
        冬天的一个夜晚,北风嗥叫着,摇撼着终南山上的一座小茅屋,仿佛要把它吞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火光映亮了他的脸,古铜色的脸,上面沾满了灰尘,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记载着生活的艰辛。他正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盯着黑暗的夜空,心里不住地祷告; 苍天啊,快下场雪吧,让我的炭卖个好价钱,换点粮食,买件棉衣,家里已揭不开锅了。
        等炭烧好以后,他从炭窑里扒出炭,装上牛车,用黑得像木炭一样的手抚摩着牛头,说: “老牛啊,这两天委屈你了。等天明,咱们赶集去,卖了炭也好好喂你一顿。”这时,老人那久已不见笑意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夜,深了; 风,刮得更猛了; 天,也更加阴暗了。
        不知什么时候,老人被冻醒了。他朝窗外一看,啊,真的下雪了!他连忙拂去身上盖的稻草,走到门外。雪足有一尺深。老人不顾冻得发抖的身子,竟仰天呼喊起来: “苍天有眼,再冷些吧!” ……
        老人顶风冒雪,拖着疲惫的身子赶着牛车来到了集市的南门外。只见他满身的泥水,脸冻得紫红,眉须结着冰碴。他蹲在雪地上,闭着眼,想歇一歇。是啊,赶了几十里的山路,路又滑又陡,人够乏的,牛也累了。
        突然,叮当、叮当,传来马铃声。老人睁开了眼。猛然,他像被马蜂蜇了一下,睡意一下子全消失了,眼里充满了惊恐。啊,横行霸道的黄衣使者和白衫儿又来了。他连忙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可已经来不及了,两匹高头大马拦住了他的去路。
        黄衣使者坐在马上,手里拿着圣旨,命令说: “卖炭老头儿听着,皇宫需炭。来人,把炭车给我拉走。” 一个公差饿虎般地扑上来,把炭车向北面的皇宫拉去。“啊,大人,大人,使不得呀!我指望这车炭换饭吃啊!开开恩吧!” “哼,你竟敢抗旨不遵?” “啊,不,不。”老人嗫嚅着。白衫儿凑上来说: “还是识相点,快点把炭送到皇宫中去吧!否则,你就是抗旨!你还要命吗?”
        黄衣使者骑马走了,卖炭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烧出的一千多斤炭被白白拉走,心里像刀绞一般。不一会儿,牛车空着回来了,牛头上系着半匹红绡一丈绫。“这就是一车炭的钱吗?呵,苍天,可叫我怎么活下去啊!”老人悲愤地呼喊着,踉踉跄跄,昏倒在牛车旁……
        风卷着地上的残雪,呼啸着……

        这份答卷,发挥想象,突出了“黄衣使者”和“白衫儿”专横残暴,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在暴政下的疾苦。
        B.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用现代汉语把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改写成记叙文。
        ——课堂训练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带有“史诗”性质,因此,改写时应对原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史实保持不变,并注意符合历史特点。
        可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
        宜着重描述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喜讯时的复杂心理,表现诗人喜悦、欢乐的情景。
        下面是改写的例文,题目是《当喜讯传来的时候——改写〈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春天的早晨,欢快的鸟叫声把杜甫从梦中惊醒。“又是一夜”,杜甫叹息道,“故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的身旁!”夜里,杜甫又梦见了可爱的故乡。那年安禄山的叛军占据了故乡,他为了逃命,流落他乡。但他时时在想念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故乡?“叽叽喳喳”,鸟雀叫开了,难道有什么好消息吗?说也巧,这时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呼声: “胜利了!胜利了!叛乱平定了!……”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高兴的眼泪流满了衣裳。他像小孩似地飞跑到了内屋,把这一好消息告诉给妻子和儿女。顿时,妻子原有的病态消失了,孩子们常见的愁容不见了。大家都回忆着故乡的情景,诉说着离别故乡后的苦痛,想象着回到故乡之后的快乐。
        杜甫欣喜若狂地收拾起行装,胡乱地整理着诗书。妻子忙到厨房,升火、炒菜又做饭。儿女们放声唱着欢乐的曲调,把炒好的菜端了出来。在这欢乐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不喝点酒呢?杜甫拿出了酒壶,开怀痛饮。
        杜甫虽然喝得多了,但没有醉。他仿佛看到了明媚的春光正伴随着他们回到故乡。他们即将从巴峡穿过巫峡,又将从襄阳向洛阳进发。“故乡啊,我又将回到你的身旁了!”
        鸟雀仍在欢快地叫着,叫着……他心想: 作好准备,尽快地回故乡。

        C. 改写《冯婉贞》
        用现代汉语把课文《冯婉贞》改写成一个故事,题目自拟。
        ——课堂训练题。
        构思:可以冯婉贞克敌制胜的谋略和行动贯串故事的始终。
        宜以冯婉贞率领少年伏击退敌为重点。
        对原文有关对话部分的内容,可考虑用第三人称作叙述。下面是改写文 《冯婉贞克敌制胜的故事》。
        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骚乱京城。
        冯婉贞是京城附近谢庄团练头领冯三保的女儿,十九岁,从小爱好武术,所学武术没有不精通的。
        有一天中午,英国侵略军近一百人侵犯谢庄。三保指挥团众,利用石寨土堡的有利地形,击退了敌军。三保和团众很高兴,只有婉贞愁眉不展。她向父亲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小股敌人败退,大批敌人就会来报复。假如敌人用大炮来轰击,村庄会被炸成粉末。敌人擅长用枪炮,却不善于武术。枪炮适宜于攻打远处的目标,武术便于巷战、近战。因此她建议: 发挥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改变战术,拿起刀枪盾牌,主动出击。但是三保没有采纳。
        冯婉贞决心尽她的力量拯救村庄。她召集精通武术的青年人宣布:你们如果想拯救我们的村庄,那么就听从我的指挥。大家被她的行为感动了,很快地整好装束,穿上黑衣,佩上雪白的钢刀,在冯婉贞的率领下,像猿猴那样勇猛敏捷地出发了。离村四里的地方,有一片森林,浓密的枝叶遮天盖日。他们便在那里埋伏下了。没有多久,五六百个敌人,果然扛枪抬炮地来进攻谢庄。等到敌人近了,婉贞拔出尖刀,奋力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敌人大出意料之外,非常慌乱,匆匆用枪上的刺刀抵御。黑衣少年灵活勇猛,像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像鸷鸟那样勇猛地搏击,敌人哪里招架得住呢。婉贞更是挥舞钢刀奋力砍杀,手起刀落,所向披靡。敌人于是纷纷败退。婉贞识破敌计,大声对兄弟们喊道: 敌人远离我们,是想发挥枪炮的威力,使我们陷入困境; 我们不要坐失战机,赶快追击。于是众人竭尽全力咬住敌人,彼此混战搏斗。敌人的枪炮始终不能发射。厮杀到天黑,婉贞率领大家杀死了一百多个敌人。敌军丢弃大炮,仓皇地逃跑了。
        谢庄于是太平无事。

        D. 他的心灵真美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以 “他的心灵真美”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① 改用第一人称写; ② 要加入适当的心理、语言描写;③ 要通过具体描述着重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④ 要适当联系当前“五讲四美” 活动,进行议论、抒情; ⑤ 全文不得少于600字。
        附材料:
        一天,学校包了电影 《牧马人》,李小华同学看见他班文娱委员张明领电影票回来,从中挑了一张塞进衣袋。发电影票时,李小华拿到的是9排29座,他嫌不好,要换,张明坚决不肯。李小华一气之下,把刚看见的事“揭” 了出来。同学们顿时嚎成一团。班主任黄老师赶来,问明情况,让张明把他挑的票拿出来。黄老师一看,原来是2排39座,是全班最差的票,便向同学们说明了这一真实情况。李小华向张明承认错误。黄老师当众表扬了张明,还让张明谈谈他为什么要这样。张明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同学们都很感动,一齐鼓掌。李小华心里尤其激动。
        ——1982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

        本题改写兼扩写。
        改写,改变人称。原材料用第三人称,改写文用第一人称。题目要求改用第一人称写,“我”的身份一般可以: ① “我”是班内普通一员,不是直接当事人,“我”在场,目睹一切;② “我”即“李小华”; ③ “我”即“黄老师”。但是,“我”不能是“张明”。因为如果“我” 即张明,与文题“他的心灵真美” 相悖。
        改写中兼有扩写,原材料只是概述,200多字,改写文须600字以上。扩充重点,要求②③④已提示。要描述事件的纠葛、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李小华“嫌不好,要换”、“一气之下”、“承认错误”、“心里尤其激动” 等,可作心理、语言描写; 张明“坚决不肯”、“谈了自己的想法”等处可描述心理、语言,联系“五讲四美”活动; “同学们都很感动”等处可进行议论、抒情。
        改写文的中心思想,根据文题“他的心灵真美”和要求④,应通过发电影票的风波,赞颂张明的心灵美。“心灵美”的突出表现是,先人后己,不声不响地做好事。下面是优秀答卷示例,“我” 的身份是李小华。
        “学校给我们包电影了!” 这个消息一传开,我们就热闹起来了。又听说电影是《牧马人》,有的同学便眉飞色舞地讲起了不知从哪里知道的电影片断,周围的同学也兴致勃勃地听着。我这个“电影迷”,却把脸紧贴在窗玻璃上,焦急地盯着总务处办公室的门,因为我们班的文娱委员张明到那儿领票去了。
        不一会儿,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电影票,朝教室走来。快到教室门口时,他突然停住了。只见他从这一叠电影票中挑出了一张,塞进了自己的口袋。我心里想:嘿,你还怪精的,先给自己挑一张好票。你身为干部,又是团员,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说得好听,做得却不好看,我非教训你不可。
        张明一进教室,班里立刻安静了。他扬了扬手里的电影票,对大家说: “今天学校给包了电影 《牧马人》,五点半开映。这节课后,就可以去看了。现在开始发票,发啥就是啥,不准换。”于是,他把手里的票打乱,逐个走到每个同学跟前,让大家顺次取票。我正想着刚才的事,突然轮到我取票了。我拿来一看:“九排二十七座。好,这张票倒是检验张明的 ‘试金石’。”
        张明把票发完了,我叫住他,说: “哎,我的票不好,给换换,怎么样?”我说完这些话,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瞟了他一眼,心想: 这票一好一坏,看你咋办?不料张明笑着说:“算了吧,电影票总是有好有坏,你要好的,那坏的给谁?” 我火了,便有意地大声嚷起来: “你拿了好票,把坏的给谁呢?”“谁拿好票了?” 他也不示弱地争辩着。我的声音更大了: “别装蒜,你刚才挑了张好票装在口袋里,还以为我不知道,把你的票拿出来!”我这一嚷不要紧,同学们哗拉一声全围了上来,教室里一下乱成了一团。
        班主任黄老师闻讯赶来,问: “怎么回事?” 我没作声,看着张明,只见他的眼睛里包含着泪水。旁边一个同学说: “张明在发票前,先给自己挑了一张好票。”“噢?”黄老师注视着张明,半信半疑地说:“是真的吗?你把票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张明默默地拿出了那张电影票,放在桌子上,我定睛一看: “啊,二排三十九座!全班最坏的一张票呀!” 我当时惭愧地低下了头。
        老师表扬了张明,还让他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张明倒不好意思起来,他结结巴巴地说: “这没什么……我只觉得在‘五讲四美’活动中,我应该这样做。”我激动得上前抓住了张明的手说: “对不起,我错怪了你”他笑着说: “没关系。”在场的同学都深受感动,热情地鼓起掌来。

        本文对事情的记叙,对人物心理、语言的描写,具体合理,突出了张明不声不响地做好事的品质。对“我”的处理有特色,“我”不是为争票的好坏而“揭”张明,而因“富有正义感”而错怪了张明,这样能更好地反映“五讲四美”活动带来的新貌。其中第四段,对话和心理描写尤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