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连续性动作

2019-06-01 可可诗词网-初中作文实例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一段,用语不多,却写出从时间、场地到捕鸟的全过程。试具体分析这段话里是怎样写出捕鸟的复杂动作的。写一段话,写出一次劳动或者文体活动中的某些连续性动作。
        ——初中语文课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思考和练习中的作文练习题。
        【审题】
        题型,划定范围无文题作文。文体,记叙文。题旨,写连续性动作,要求写出人物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出的动作,一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这是写记叙文的基础训练。
        【构思】
        可以采用借鉴范文构思法。题目提示了构思途径,先分析范文的写法,然后选择对象(劳动或文体活动)写连续性动作。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段,是写连续性动作的典范,可以作为这次训练的借鉴。
        一、要相对完整。写连续性动作虽然不必像写一件事那样,对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作完整的交代,但是,作为一个“动作”来说,要写完整,要写“连续”,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有遗漏。“雪地捕鸟”先交代时间、场地、条件,接着依次写“动作”,最后“便罩住了” 是结果,完整清晰。
        二、要选准动词。只有运用恰当的动词,才能具体生动地表述动作。写连续性动作的文字,动词使用的密度是很大的。鲁迅先生在67个字的一段文章中,用了 “扫、露、用、支、撒、牵、系、看、啄、走、拉、罩” 十二个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准确地表述了捕鸟的动作。
        三、要兼顾构成“动作”的诸方面因素。分析“动作”,有动作的发出者,有动作的对象,往往要使用工具,动作发生有一定的环境(时间地点)和条件,等等,只有统筹兼顾诸因素,才能具体准确地表述。雪地捕鸟的描述就是这样。捕鸟者是主要动作的发出者,鸟既是“捕” 的对象,又是动作发出者,还涉及到雪地、捕鸟工具、诱饵。扫开积雪,让地面露出来,是对雪地发出的动作。支起竹筛,系绳,牵着,是使用工具。撒秕谷是下诱饵。鸟雀啄食,走到竹筛底下,是动作主要对象的活动动作。“看”是捕鸟者待机引发“拉”。正是兼顾了诸因素,所以把动作描写展开了。同学们写动作不具体,往往因为展不开,之所以展不开,往往由于不能顾及构成动作的诸因素。比如写劳动的连续性动作,能兼顾劳动者、劳动对象、工具使用等,写“拔河比赛”,兼顾动作发出者的六个方面(甲乙两队队员、双方的拉拉队、裁判、观众),就容易展开了。
        四、要有统一的叙述角度。展开时要兼顾诸因素,叙述时立足点和角度要划一。“雪地捕鸟”,始终从捕鸟者的角度叙述,写捕鸟者准备捕鸟场地,支搭捕鸟工具,下诱饵,交代捕鸟者的位置,从捕鸟者的眼光“看” 鸟的活动。
        五、要作认真细致的观察。这是写连续性动作的最基本一条。连续性动作,有的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如起跑、跳高、跳远,一般也是在短暂时间里发生的,必须进行聚精会神的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准确。
        下面是初一同学的习作片断。
        一次,我和哥哥跟着爸爸去放羊,来到一片竹林中。爸爸深情地说: “小时候我经常在这些竹子上玩,是多么有趣呀!可一切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过去了。” 然后长叹了一声。
        忽然,他抓住一株竹子,像猿猴似地往上爬。竹枝挡住他的去路,他敏捷地绕过。越往上攀,竹子越晃得厉害。快到顶端时,竹竿忽地下弯,眼看爸爸就要被两根竹子卡在中间了,我和哥哥同时惊叫起来。爸爸却神色自若,机灵地闪在一旁; 当两根竹子接近时,身子猛地往前一探,长伸猿臂,抓住另一根,迅速拉拢两根竹子的尾梢,打个死结,翻身骑到上面,荡秋千似地晃来晃去。还不时来个竖蜻蜓,倒挂猴,真是精彩极了!仿佛那美好的童年已回到他的身旁。
        正当我看得出神时,忽然感到身子腾空而起。还未等我回过神来,已被爸爸拉上竹梢,坐到了他的眼前。我低头一看,离地一丈多高,吓得连忙闭上了眼睛。想不到这么一闭眼,竟感到一种特别诱人的轻快,犹如腾云驾雾一般。睁开眼,只觉天空中朵朵白云就在头顶飘过,四周是无边的竹子的海洋,一片郁郁苍苍,翠色欲滴。我禁不住大声欢叫起来,惊飞了林中的雀儿……

        这是记叙放牛玩耍的事。特点是先写大人玩耍后又写小孩学着玩耍。爸爸在竹上复杂神奇的玩耍,描绘得细致准确,险情迭起,却井然有序。环境——竹林,交代清楚;顾及“观众”——“我和哥哥”的情绪; 精彩的一段是“我”也从地上到竹梢“腾云驾雾”; 注意天空、雀儿等的衬托。
        【相关题目辨思】
        A. 自行车 “教练”
        ×××同学热情、认真的教我骑自行车。把这位同学教自己骑车的细致行动写出来。
        B. 制取氧气
        上化学课,做氧气的制法实验。同组的×××同学做得很好。描写他做实验时如何操作。
        C. 修桌椅
        学校木工师傅来到教室,把损坏的桌椅修理好。写一个工人师傅修桌椅的片段。
        ——初中语文课本行动描写片断练习题。
        《自行车“教练”》,要细致地描写×××同学热情、认真地教自己骑车的行动,就要兼顾到: ×××同学的教“我”骑的行动,“我”学骑的行动,自行车的行动,行动发生的场地等。《制取氧气》,描写×××同学做实验时的操作,主要应兼顾行动发出者和行动对象变化两个方面。《修桌椅》主要应兼顾工人师傅、桌椅、工具、材料(木头、铁钉)等。《自行车“教练”》,根据题目要求,立足点应放在“教练” 身上,不可避免的要写到“我”学骑的行动,但叙述的角度,宜以教练的眼光来“看”“我”的“骑”。《制取氧气》,主要写操作者,实验进程中的化学变化,也宜以操作者审视的角度来描述。《修桌椅》可以“我”观察的角度描述。
        D. 修门窗
        下面是沙柳写于初二的习作《修门窗》。也是从“我”观察的角度来描写的。
        教室里的一扇旧窗门坏了,掉了一块合页,还少了一块玻璃,西北风直往教室里灌。我是班里的财物管理员,放学的时候,老师让我去请校里的老木工师傅来修一修。张师傅听了我的请求,抬起头,把老花眼镜推到额头,朝我看了一眼,便随手从墙角捡起一块玻璃,又捡起两根小木条,弓着背,挽起一只工具箱,随我来到教室。
        他把工具箱放在一张课桌上,又轻轻地把玻璃平放在另一张桌子上。他走到破窗前,推开窗子,眯着眼,上下打量一下,便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把凿子和一个铁锤。他先跨上椅子,试了一下凿子,用不上力,干脆就慢慢地缩起一条腿,跨过窗台,骑在上面。我忙去扶住窗门,他一手握凿子,一手抡锤子,嘭、嘭、嘭只几下,窗框上便露出了一块白肉。也许他怕再在旧地方拧螺丝不牢固,所以要在窗框和窗棂上重新凿两个固定合页的凹槽。凿好了一个新凹槽,他又让我摇过窗子,在窗框对应的地方,用他那干枯的厚指甲掐了两条线,同样凿了一个新槽。
        接着,我看着他用木螺丝把合页固定好。只见他用螺丝刀每旋一下,嘴角就抽动一下,我的心都颤动了。
        钉好了合页,张师傅扶住窗框,又缩起不大灵便的那条腿,跨回地上。他把窗门关上又推开,试试还服贴,才弓着背去拿过玻璃,又捡了几枚小钉子,衔在嘴唇上,取过两根小木条和一把小锤子,合上窗门,把玻璃嵌进窗棂里,小心地笃笃笃把小木条钉好。这时他好像还不放心似地把窗子推开,又关上,然后把插销插好,上下打量了一下,似乎没有问题了,朝我点了一下头,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发现的微笑。他又向教室扫视了一遍,没有发现还要维修的地方,才收起工具,挽起工具箱默默地走了。我在后面感激地说了一声 “谢谢”,不知他听到没有,只是不见他回头。

        这篇习作有两个优点,一是观察细致、描述准确。描述“修”之所以能“连续”,主要是兼顾四个方面,以动作发出者,即修门窗者张师傅为主,兼顾使用工具、材料和动作的对象门窗,张师傅“修”的立足点一一交代清楚,修的程序毫无遗漏或颠倒,使用动词准确,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名称,叫法规范。二是通过“修” 表现出修者的精神面貌。张师傅,不说一句话,默默无闻,但令人肃然起敬。先眯着眼打量; 在椅子上试凿,用不上力,不顾年老不灵活,干脆骑上窗台; 怕老槽不牢固,费力地另凿新槽; 钉上合页,试了又试,服贴为止; 装上玻璃,又试又打量; 最后还扫视教室,直至没发现要修的地方,才默默离去。本文不仅“修”出了准确的连续性动作描写,而且还“修”出了人物可敬的精神面貌。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